1. 位置與自然環境
          援中港包含三個里,分別為中和里、中興里,以及藍田里。位於後勁溪的北側,腹地包含了一部分的高雄大學,如圖6。
          昔日以魚塭為主要土地開發的援中港,近年來為了擴大海軍建地,增加建地面積,大量填平低地,明顯減少滯洪能力。另外,政府保留援中溼地,不僅可為附近居民帶來休憩環境,更可增加後勁溪的調洪能力,解決洪患問題。

    圖6 援中港地區範圍
  2. 淹水程度
    透過實地調查與訪問,瞭解援中港地區的淹水程度,針對淹水地點、淹水時間、淹水高度與退水時間,以及訪問居民對該區淹水可能的原因做統整,分析如下:
    1. 淹水深度
      援中港大部分區域是從九月十九日下午3點至7點開始淹水,據居民口述當時正好是大潮。淹水最嚴重的深度大約為驚人的200公分,最輕微的則是不到膝蓋的50公分左右。 從淹水等深線圖7可觀察出,較靠近後勁溪,為地勢較高區域,淹水程度相對較輕,而較靠近上方(100公分處),為此次嚴重受災區,深度有100~200公分不等。

      圖7. 援中港地區凡納比颱風淹水等深線圖
    2. 退水時間
      援中港大部分地區的退水時間為晚上8、9點,而淹水較嚴重區域,如援中國小等,都是到九月二十日才漸漸退水,推測是因海軍圍籬所導致,依照居民的說法,在消防局到場拆除一部份圍籬後,水在一小時內便退完畢。且由圖8可知,靠近海軍圍籬區域,淹水程度雖較輕,但退水卻最慢,而靠近高雄大學附近,淹水深度雖有200公分,但退水時間卻是最短,可見海軍圍籬對退水時間是有很大影響。

      圖8. 援中港地區凡納比颱風退水等時線圖
  3. 淹水與地勢關係

    圖9. 援中港地區地形圖
          藉由援中港淹水程度的分析,並對照圖9,歸納出以下幾點: 後勁溪一帶的地勢均低,接近下游的聚落一帶也容易淹水,因為是在河道附近加上地勢出了山後漸漸驟降,所以淹水的機率也就大了許多。 援中港聚落地勢較低窪,加上高雄大學的設立,人為建地增多,颱風一來很容易淹大水。 地勢低窪加上失去原本天然的滯洪池,不透水層的比例漸漸高出原本的草地,洪水氾濫的情形更顯而易見,自然就變得更難掌握了。
  4. 淹水與土地利用
          分析援中港地區,高雄大學路周圍,在2011年與2005年的衛星影像圖看來,房屋有明顯增多,且較為密集,增加面積約是0.68平方公里。圖10中可看出2011年後建地面積有顯著增加。 原本以非建地為主,但隨著都市的開發,建地面積大量增加,本區的不透水層面積增多,雨水無法下滲,造成大量的水在地面逕流,淹水機率大增。

    圖10. 援中港地區土地利用圖
  5. 淹水與跨河構造物的關係
          將援中港聚落內的跨河建築物之通水斷面積率截取,明顯看出沒有任何一座橋的通水斷面積率超過8%,但右昌大橋的4.78%在所有數據中是最高的,且興中橋與右昌大橋間的河岸地基皆有整治,而親水公園的地基也有突出的狀況。益群橋以後的兩座橋橋面與河道水平面間的垂直距離也很小,這樣的設計都會造成水流的不順暢。所以援中港淹水的原因仍是有受跨河構造物的影響。
    橋樑名稱 橋樑在水面投影長度(cm) 橋墩數 橋墩寬度(cm) 通水遮斷面積率 備註
    興中橋 11162 2 100 1.79%  
    右昌大橋 8363 2 200 4.78%  
    益群橋         無橋墩之跨河構造物/親水空園地基突出
    德惠橋         無橋墩之跨河構造物/位於曲流上/拱狀橋
    人行鋼橋         無橋墩之跨河構造物

    圖11. 援中港右昌地區跨河構造物空間分布圖
  6. 小結
          綜合以上我們對援中港地區的調查與分析,此次九一九淹水的原因有一部分就如同政府說的,是因為海軍圍籬對水流的阻擋造成,但那只是一小部分。 真正影響原因仍是因為地勢較低窪的援中港,失去天然的滯洪池,以及高雄大學設立,破壞原本天然地形,使得不透水層增加,雨水無法下滲而增加地面逕流,再加上九一九當天正逢大潮、跨河構造物等因素結合,終究導致嚴重的洪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