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勁溪集水區部份地區在凡納比颱風期間受洪患之苦,藉由這次機會進一步探討分析淹水的可能原因。透過文獻閱讀、實地調查與分析,可歸納出以下幾點結論:

  1. 地形地勢方面:援中港、右昌、楠梓與大社四個區域,地勢較周圍低窪,雨量多且短時間降水強度大,再加上海水漲潮、排水系統不良或是遭異物堵塞,進而導致淹水。
  2. 土地利用方面:由所觀察的四個區域中,楠梓、右昌、大社,這三處近年來的土地利用並沒有什麼重大的開發,只有援中港地區建地明顯增加。當都市化越顯著,人為建設越興盛,地面逕流也就越豐富,誘發洪患的機率也因而提升。
  3. 跨河構造物與通水遮斷面積率方面:整個後勁溪流域的跨河構造物與通水遮斷面積率,計算出的結果雖都未超過標準值8%,但比例高的也有接近5%。因此,整體來說,跨河構造物仍會影響河川流速,造成淹水的可能。
  4. 實地訪察方面:透過實地調查以及現場訪問的結果,排水系統例如抽水站的設立、河道未按時清理、河道受人為建物覆蓋,甚至援中港一帶的海軍圍籬,通通被視為是造成淹水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更進一步證實,人為建物的比例越高,越容易造成洪患發生的可能。

透過這次的研究結果,希望可以給當地居民與政府一些思考方向,對於自己的生活環境該如何經營與對待是重要的。居民和政府若能預先做好一些防範措施,未來若再次遭受洪患災害,所受的影響也會較輕微。

參考文獻

  1. 廖哲民 (2004),高雄市防洪暴雨頻率檢討,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水工處。
  2. 顏榮甫Jung-Fu Yen、楊昌儒Chang-Ju Yang、蔡長泰Chang-Tai Tsai,應用地文性淹水模式進行降雨-逕流模擬之研究。
  3. 陳錕山 (2009),衛星遙測台灣地區土壤含水量與降雨量之研究,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4. 孟慶凱 (2003),跨河構造物與洪氾關係之研究─以基隆河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
  5. 簡富山、廖朝軒 (2002),土地利用改變對水文環境影響評估,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專班研究成果發表會。
  6. 曾筠茹 (2006),2004年台灣北部九一一豪雨個案探討,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 董佩寧、鄭心萍、黃寶慧,屏南的「水」鄉「澤」國—林邊鄉水災區的環境特徵與防災方式探討,屏東縣立枋寮高中。
  8. 黃志偉,成功大學災害調查之技術與經驗分享(易致災分析技術),國立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
  9. 林玉梅,後勁溪流域下游淹水問題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
  10. 胡慕情 (2009),治水防洪不一定要築堤蠻幹。
  11.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2006),區域排水整治及環境營造規劃參考手冊,經濟部。
  12. 陳瑛瑾、蔡欣倚,當洪災再現時-彰化縣面臨洪災時人口脆弱度之探討,彰化縣立二林高級中學。
  13. 跨河建造物設置審核要點 (2004),交通部科技顧問室。
  14. 苟昌煥,橋梁與洪水關係,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15.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2009),高雄地區後勁溪排水系統整治及環境營造規劃報告,經濟部水利署。
  16. 曾玉昆 (1995),《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上)》,高雄:高雄市文獻會。
  17. 齊士崢等 (2002),《高雄市的自然環境-文化的舞臺》,高雄: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18.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採集組 (2008),《台灣地名辭書 卷五 高雄縣 第二冊(上)》,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2009),高雄地區後勁溪排水系統整治及環境營造規劃報告,經濟部水利署。
  20. 土地利用改變對水文環境影響評估
  21. 開闢新台17高雄外環線 左楠議員、里長舉雙手贊成
  22. 國土資訊系統自然環境基本資料庫分組成果網站
  23. 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基隆河整治對沿岸居民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