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約 很夯的論語 台北市孔廟 祭孔大典
孔廟春秋 孔廟大(宅)問 採訪孔廟掌門人  


台北市孔廟的創建,肇始於清光緒年間在台北府內建造文武廟,兩座廟皆座北朝南,文廟在左,武廟在右,這即是台北府的孔廟。台北府孔廟初建時,由當時台北知府陳星聚督工,在西元1881年完成了大成殿、儀門與崇聖祠。1882年,再由當地士紳提議募捐,建造了禮門、義路、櫺星門、泮池與萬仞宮牆,到西元1884年才完成竣工,形成頗具規模的孔廟。

這座孔廟在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時,每年皆如期舉行祭典,為讀書人之盛事。到了西元1891年邵友濂繼任巡撫之後,派員赴福建添購祭祀用器,且敦聘禮官樂師來台教習。1894年甲午戰爭,台灣割讓給日本,1895年日軍進佔台灣,開始了日治時期。日治初年,至聖先師及先賢牌位多被損毀,禮器與樂器即遺失,建築物逐漸遭到荒廢,而祭孔典禮也停止了。

西元1907年日人為建立日語學校,即拆除孔廟,並利用此地建造第一高等女學校。不久後於日語學校之內建房間,重雕至聖先師及諸賢之牌位奉祀,每年的孔子誕辰,由學校師生致祭。西元1917年1月,台北的詩人團體及大正協會會員組織會,推舉日人木村匡為會長,由台北士紳顏雲年,李景盛為副會長。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孔誕,從日語學校小閣迎牌位,於大稻埕公學校、蓬萊女子公學校或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等處舉行祭典。雖然主事者力倡重建孔廟,但經濟有困難,未能償願。

西元1925年1月,台北士紳黃贊鈞、陳培根、辜顯榮等人再磋商,邀請二百多人集會,議決建廟規模及募款辦法。2月即成立台北聖廟建設籌備處,綜理募建事宜。3月,士紳陳培根捐獻田地二千多坪,辜顯榮購地捐獻1000多坪,又捐款購買田地1000多坪,約5000坪作為孔廟的建築基地。早期台灣沒有興建孔廟的經驗,所以聘請唐山師父來建造。於西元1920年時,泉州名匠王益順受邀來台修建寺廟。他的設計為眾人賞識。所以就聘請他擔任孔廟的總工程師,擔任設計與建造。王益順為中國人,為清末之木匠,他將中國建築的許多精華,表現在孔廟之中。因此台北孔廟,可說是典型的閩南式建築。

台北孔廟開工時,鄭孝廉伯嶼勘察風水,定南北方位,西元1927年興工,西元1928年四月舉行大成殿上樑典禮。儀門即興工。到西元1929年,大成殿落成。西元1930年,崇聖祠、儀門及東西廡即告成,而聖賢牌位即完成。所以於西元1930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舉行中斷三十多年的祭孔典禮。

當大成殿、儀門、崇聖祠三大殿與東西廡落成之後,因財政拮据,興建工事暫告中止。到了西元1935年,黃贊鈞及辜顯榮希望復工,於是採購材料、招聘工匠。此時王益順先生已逝世,續建的工事另聘本地的匠師來完成。共築了櫺星門、禮門、義路、黌門、泮宮、泮池及萬仞宮牆。西元1939年,皆告竣,形成今日所見的規模。總共募款兩次,計費26萬多元,總面積達4168坪,建築面積佔1600坪。

數年後,因世界大戰,日本人下令廢止祭典,禮樂改用日本音樂。不久之後,西元1945年台灣即光復了。台灣光復之初,百廢待舉,祭典暫停,西元1946年,官民為了恢復孔誕祭典,推台北市長游彌堅為主任委員,教育局長黃啟瑞及士紳辜振甫為副主任委員,主持孔誕祭典。西元1950年,為孔子誕生2500年紀念,總統敬獻「有教無類」之匾額西元1951年,相關人士決定籌組孔廟管委會,推派當時的台北市長為主任委員,負責平常事務及祭典事宜。西元1971年,台北孔廟由辜振甫與陳錫慶代表捐獻者獻給國家,交給台北市政府接管,並於西元1972年7月,正式成立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隸屬民政局,而台北市孔廟屬於三級古蹟。(引自台北孔廟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