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約 很夯的論語 台北市孔廟 祭孔大典
孔子行誼 孔子小傳 孔子影響力  


福智文教基金會創辦人日常師父曾說過:「佛法及儒家文化對人類心靈有無與倫比的價值」,師父一肩擔如來志業,一肩挑儒家文化,他認為「教育是人類深沉的樞紐」。而人們必須效學聖賢,規劃崇高生命目標,依照師長教誨,而能漸次改善生命。

福智大家長日常師父非常推崇至聖先師孔子,期許大家多讀閱經典,以聖賢為典範,確立高遠目標,建立正確認知。並且掌握方向、朝向目標,超越再超越,漸次豐富生命。孔子行誼如下:

孝順母親
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母親顏徵在以織布為生,獨自撫養他,家中生活貧困,孔子十分孝順母親,常在外面做吹鼓手掙一點錢,想要減輕母親的負擔,但母親希望他能向當時魯國最有學問的人左太史求學問。左太史認為:既然要讀書,就要專心用功,因此不准孔子外出賺錢貼補家用,而他的母親就更辛苦了,因為這樣,孔子就加倍發憤用功,以最好的成績來孝順母親。

恭敬兄長
孔子的哥哥孟皮(孟是長的意思,皮則是瘸子),可惜是跛腳,令父親不喜歡。後另娶妾顏徵在即孔子的母親。孟皮覺得父親只寵愛弟弟,又把傳家寶劍送給顏氏保管,心生嫉妒、怨恨,有一天向孔子的母親要回寶劍,他的母親為了兄弟和睦把寶劍還給孟皮,並且教導孔子,不得對兄長無禮,一定要恭敬兄長,孟皮也因此受到感動,彼此能夠兄友弟恭。有一次孔子和哥哥一同去看祭天之禮,雖然孔子想早點到,但他還是不斷關心哥哥的行動不便,不時走慢一點,也讓哥哥休息。

認真學禮
孔子15歲開始發憤讀書,對於周公時代的政治文化,尤其感興趣,有一次孔子和朋友到太廟去參觀,太廟就是魯國祭奉周公的地方,他一進太廟看到每樣東西,都向管廟的人請問。孔子也常常到各地,向有學問的人請教,三十歲時,有一天聽說在京城(周都洛邑)當圖書館館長的老子,對古禮有研究,便不遠千里風塵僕僕地去向老子請教。

以禮治國
孔子在魯國擔任大司寇,並不濫用刑法,主張用德感化人民,用「禮」教導人民,結果魯國大治,而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景象,魯國也因此富強起來。

有教無類
孔子辦學,有教無類,自行束脩以上者,他都願教誨,孔子的學生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其中有貴族子弟孟懿子(魯)和司馬牛(宋),但也有不少貧家子弟,像顏回、仲弓、子路、子思等人。而且這些弟子分別來自魯、衛、吳、齊…等國,不分貧富、不分地域,弟子有三千人。

而孔廟以大成殿為主,在前方屋頂上,有梟鳥的裝飾。梟鳥是一種既不孝順又殘暴的鳥,可是孔子也對牠施予教化,所以梟鳥雕飾,是代表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

因材施教
孔子教學過程中,除了開辦私人興學的風氣之外,最可貴的是視學生不同個性、條件,給予不同的教學,例如:孟武伯、子游二人同樣問孝,孔子各給予不同的回答。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富貴人家的子弟,往往容易沈迷聲色之中,恣情縱欲傷害身體使父母擔憂。所以,孔子告誡孟武伯要注意身體健康就是孝。子游個性比較浮躁,也為了糾正當時的人,以為孝順父母,只要給予錦衣玉食的物質享受就好,卻忽視了內心的恭敬,所以孔子告訴子游要從內心真誠地孝敬才算是真正的孝。孔子了解每個學生的人格特質,所以能給予不同的學習方向,真是一位高明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