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港仔刈香的西港仔,早先是西港仔堡之意,與麻豆香、蕭香、學甲香(佳里興堡)一樣,均是居民藉宗教活動,凝結人群向心力的迎王遶境活動。由於先民所墾耕者均屬海埔荒地,鹽瘠劣薄,遞年均應挑淡換鹽,土性鬆浮,往往潮水沖濫,崩復靡常,如逢雨水順序方可栽種地瓜、雜子,兼望養發蝦苗,而凡遇早撈之冬,盡皆子粒無收。由此可看出先民墾拓時的窘境與不安全感;加上,昔時墾拓之初,難免多瘴癘之氣,尤其自然環境變化的劇烈,衛生清潔不佳,日據初期鼠疫、霍亂猖獗,居民求助神明之心迫切,藉由西港仔刈香此一迎王遶境的宗教活動來求取平安是自然的選擇。
清-日據香境的空間演化圖(以明治37年的台灣堡圖為底圖)
其香境是逐漸擴大的,伴隨海岸線的西移及臺江陸浮此一地形的演變,先民在此區由東而西、由北而南墾拓的陸續完成,參與刈香的村庄也逐漸增加。香境範圍由最初的十三庄、二十四庄、三十六庄、七十二庄到七十八庄與新近九十庄的香境演化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初時與其清末時的行政區域─西港仔堡有關,但並非今日的七十八庄(亦或九十庄)都屬於西港仔堡內。三五甲及南勢原屬蕭 堡,日據初蕭 香停辦以後才加入西港仔香;而昔日屬於西港仔堡所管轄的土城方面各庄,於民國47年因請媽祖一事起糾紛而退出不再參與,且另外自行舉辦土城仔香;至於原屬外武定里的外塭仔、中洲寮、十二佃、本淵寮及媽祖宮等村庄是土城方面各村庄退出後,改道前往媽祖宮請媽祖時,過境這些村庄以後,才陸續參與西港仔刈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