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的家─嘉義農業試驗分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

 
 

沿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創立於民國七年七月
,原為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嘉義農事試驗支所,民國卅五年四月光復改組為台灣省農業試驗支所直隸於長官公署,民國卅六年五月省府改制,農業試驗所直屬省府,民國卅八年八月改隸屬於農林廳,改稱為「台灣省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一日,改隸屬農委會,全銜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
 
 
 
 
 
 

甘藷育種研究室

 
 

 

  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自西元1911年起即開始從事甘藷育種工作,最初利用中國華南各省及日本、美國等各國引進品種,選拔適合本土氣候之優良品種加以推廣,自1922年起利用本地種及引進優良品種,進行人工雜交育種工作。

 
 

台農72號

台農72號

   而1966年以逢機交配族群多向天然雜交進行育種工作,最初育種方向為飼料用或工業用及少數食用甘藷,其後因社會環境的變遷及消費習慣性的改變,食用及加工用甘藷已為現今主要的育種目標。九十年來,嘉義農業試驗分所總共育成台農 1號至72號等72個品種,目前台灣各地區多種植該所育成的品種。
 
 
 
 
 
 

甘藷品種改良

 
     
 

   甘藷品種改良是利用人工雜交或多項雜交育種法,選育高收獲指數、高品質、適合食用、食品加工用或夏季葉菜用品種
。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自1922年即開始從事甘藷育種工作,至今共育成72種甘藷品種
,澱粉用品種有台農31號,實用及加工用品種有台農57號、台農64號、台農68號、台農70號,葉用品種有台農71號。

甘藷品種改良有人工雜交或多項雜交育種法

甘藷品種改良有人工雜交
或多項雜交育種法

 
 
 
 
 
 

水稻品種改良

 
 

  水稻品種改良工作方向為進行梗稻雜交育種選拔與稻熱病抗性檢定,尤其注重良質、封產,適合省工與低成本栽培品種的選育。嘉義農試分所先後育成光復一號、嘉農242號、台農68、70、72號及嘉農秈6、8、11號
,台農秈12、14、18、19及20號等水稻品種,並與台東、高雄、桃園、台南及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合作選育出台梗7、12、14、17號等優良梗稻新品種。

 
 
 
 
 
 
 

作物種元及生物技術

 
     
 

甘薯1400多個種原保存於試管內

甘薯1400多個種原保存於試管內

  從事國內外根類作物種原蒐集及保存技術之研究,調查種原特性及檢定各種病蟲害抗性等,建立特性資料電腦檔案。以莖頂組織培養,進行種原保存及去病毒,將甘薯1400多個種原保存於試管內,其中有700多種為健康品系,供應育種種原。經檢定無特定病毒的甘藷組織培養苗,移植於網室內定植,供應原種苗予種苗場進行原種之大量繁殖後
,售予專業採種戶作為採種苗之用。
 
 
 
 
 
 

農業機械改良

 
 

  近年來大家非常注重健康營養與食品安全性。甘藷莖葉含有豐富營養
,而且無經常噴施農藥,為一種新興健康蔬菜,目前則靠人工採收,相當耗工費時。嘉義試驗分所,研發一種葉用甘藷莖葉採收機,以機械代替人工採收,不但可以節省人力解決農村勞力缺乏問題,並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利益。

   割採機設計依葉用甘藷農藝特性以及可食部份莖葉採收標準,研究設計的自走式機械,將甘藷莖蔓頂端約15公分處切斷,經風鼓送風將莖葉全部吹入收集袋,割採、收集、裝袋一次完成。

 
 
 
利用機械性能特點,割採、收集、裝袋一次完成


利用機械性能特點,割採、
收集、裝袋一次完成

機械代替人工採收,降低生產成本

機械代替人工採收,降低生產成本

葉用甘藷莖葉採收機,以機械代替人工採收


葉用甘藷莖葉採收機,以機械代替人工採收

 
 
 
 
 
 

未來研究方向

 
     
 

  為了因應加入國際貿易組織的衝擊,促使國內農作物大受面臨市場開放的壓力,嘉義分所將針對市場的需求,除了甘薯外,也進行多樣化之育種及研究工作,使未來作物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研究方向如下:

 
 
 

【農藝作物方面】

  水稻將針對黃金、大胚米、釀酒米等特性選育各項米多樣化利用之品種;而甘藷將繼續加強鮮食用、食品加工用及葉菜用甘藷育種,使甘藷利用多樣性。
 
 
 

【園藝作物方面】

   柑橘類將選育早、中、晚熟,耐潰瘍病,風味佳之新品種,鳳梨將選育適合秋冬生產及耐貯運之鮮食品種,荔枝及龍眼將選育不同產期、大果
、小核及產量穩定品種,酪梨將選育高產、高脂肪新品種,番石榴選育紅鼻果肉,可食部分比率60%之品種。
 
 
 

【植物保護之研究方面】

  將朝向病蟲害非化學防治技術開發,作物健康管理技術建立,作物病原及害蟲分生檢測技術之建立及有益微生物培育健康種苗之應用。

 

 
 
 

資料提供:行政院農委會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賴永昌博士

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