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發展
\ 台電公司成立之後
1945-1953光復時期:水力為主
士中1946年5月「台灣電力公司成立」。孫運璿先生帶領台電公司接管日治時期的設施,並修復電力。發電設備以「水力為主」。
1954-1965 擴充時期:水火並重
士中1950年代,國內開始發展工業,火力發電量漸漸大於水力,使電力系統進入「水火並重」時期。
1970年代達見(今德基)大壩興建
(來源:台灣電力文化資產保存特展)
1966-1974 開發時期:火主水從
士中1960年代中期以後,台灣工業發展迅速,用電量大增,台電公司陸續開發大容量高效率的火力發電廠,電力系統進入「火主水從」階段。
1975年-1985 能源多元化時期:引進核能發電
士中1970年代發生兩次能源危機,政府採多元發電政策,將核能發電廠列為十大建設之一。核一、核二、核三廠陸續加入發電行列。同時還有高效率的火力發電廠,和抽蓄水力發電機廠,進入能源多元化時期。
核二廠及排水口
1986-1993 電力供需平衡時期:需求面管理
士中台灣電力備用容量逐漸不足,除了興建大型火力發電廠,開發水利資源外,台電推行時間電價、節約用電等措施,
希望能達到電力供需平衡。
1994-2000 市場重整:民營電廠出現
士中1990年代起,全球電業邁向自由化,政府順應潮流,接受民間申請設立發電廠。
2000-2010 智慧電網
士中將人工智慧(AI)加在電網上面,可以遠端監控電力設備,甚至配電線路上的設備,都可以在控制中心遙控。當配電線路故障時,可以自動偵測,將故障點的大區間找出來,然後把故障點隔離掉,把沒有故障的範圍自動復電,這就是智慧電網。
展示在台電大樓的智慧電網模型
2010- 智能城市
士中為了保護地球,推行節能減碳,發展風力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智能城市是將城市分成一個個小區域,讓小區域建立微電網,可以自己發電,也有儲能設備,最後希望能夠達到自給自足的理想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