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如芬阿姨

姓名: 趙如芬

祖籍: 山東

出生地:台灣

職業: 經營小吃店

 
「只要兩個人彼此互相尊重,多為對方著想,同時也把對方的習慣和想法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不同省籍,根本不是問題!」
 

每天早上 7 點左右,趙如芬阿姨和結婚 10 年的先生,將兩個小孩送去上學後,就直奔臥龍街的「美而美」早餐店,展開了一天的工作。早上賣的是蛋餅、三明治、奶茶、豆漿…等早餐;中午就改賣炒飯 、 燴飯等餐點,到了下午兩點左右結束營業後,還要整理店面,並為明天的餐飲做準備工作。

趙阿姨的父親是位軍人,國共內戰時,年僅 15 歲就從軍了,在軍中服務了 19 年後退伍。趙阿姨的母親是台灣屏東人,兩人是怎麼認識的呢?

「我爸媽的媒人是我奶奶!」趙阿姨笑著說:「是我奶奶先認識我爸爸的,因為覺得他的人品很好,就把她的女兒介紹給我爸爸了。」

兩人婚後共生了 6 個子女,早期軍人的待遇微薄,退伍後也沒多少退休金,一切都要靠自己謀生活,要養育 6 個子女,其艱難可想而知。

「我爸爸是個標準的軍人,不怕吃苦,環境越是艱難,他越不退縮。因為服役 19 年,還差了一年,他並沒有像別的軍人一樣可以領終身俸,所以退伍後是自食其力的把我們養大的。」趙阿姨談到父親,臉上流露出很驕傲的神情:「我爸爸常告誡我們,靠自己本事賺來的錢才可以拿,不該拿的,一毛錢都不可以拿。」

一直到現在,趙家 6 個子女都已成家立業,家中經濟早已不成問題,但趙爺爺和趙奶奶依舊維持勤勞的習慣,除了會幫忙小吃店的事情外,還在從事資源回收的工作。

「趙爺爺的軍人性格對子女們有什麼影響呢?」黃德好奇的問到。

「我爸爸對我們的管教,也是很軍事化的,例如吃飯的時候絕對不可以用手撐著臉頰,不可以趴在桌上吃飯,有這種情形,二話不說,一個巴掌就揮過去了。站要有站像,坐要有坐像,站著的時候晃來晃去,坐著的時候翹著二郎腿,那是絕對不行的。每到假日,我爸爸6點多就把我叫起來了,起床後先寫五百個字再說。」趙阿姨說:「我爸爸在退伍後所表現出來的,仍然是軍人本色!」

 
趙如芬阿姨家中
 
趙如芬阿姨早餐店內吃早餐
 
工作中的趙阿姨
 
早餐店前大家合照

趙阿姨家也是個族群融合的最佳範例:爸爸是山東人,媽媽是屏東人,自己又嫁給了台北市人。

「以阿姨的親身經驗來說,嫁到一個不同成長背景的家中,會不會不適應呢?」耿勁問。

「不同的成長背景,一定會影響到生活習慣和觀念的。不過我覺得問題不大,只要兩個人彼此互相尊重,多為對方著想,同時也把對方的習慣和想法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不同省籍,根本不是問題!」趙阿姨很肯定的說:「我爸爸媽媽和我們夫婦都是很好的例子啊!」

訪問完趙阿姨後,我們心中都有個感覺:喜歡強調族群意識的人,真的應該聽聽趙阿姨所說的話。

     

眷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