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育雛

▲蛋殼內的蛋黃和蛋白,貯存了胚胎成長所需的營養素
▲起初,雛雞只是一個小點,叫做「胚胎」。位於蛋的一端的「氣室」,讓雛雞可以呼吸▲「卵牙」Egg-toothg,是新生小雞雞喙上,類似牙齒的微小突起物,用以啄裂蛋殼。
【 圖片資料參考《成長的故事-雞》/ 由組員信幃繪製 】
▲在上面的圖片中,你可以看到雞蛋一步步長成小雞的過程,大約孵化至20天或21天小雞便孵化出來了。【 圖片資料參考《成長的故事-雞》/ 由組員信幃繪製 】

如何維持雞場的雞隻的強健呢?在雞場裡的傳染病,多是從體弱的感染,再擴散到其他雞隻,故「預先篩選」身強體壯的雛雞,將有助於雞場的健康。桂園戰鬥雞農場的作法是:在地上鋪放糙米,將小雞丟在糙米上,強的留下來,東倒西歪站不起來的就是體弱的,就淘汰掉。另外,在篩選過程中,小雞看到豐盛的食物〈糙米〉,能建立不磨滅的「初生印象」,也就是「食物充足,無須搶食」,因此農場裡的雞隻不打架。另外透過「飲食來改變腸道」,蔡場主說:「小雞出生後,不馬上供應粉狀飼料,前五天都餵食整顆糙米,第四天開始吃竹葉。整片的竹葉又苦又澀,但纖維和維他命豐富;整顆糙米吞進去後因無法消化,使得嗉囊塞住,增大三倍,因此會刺激腸道的長度,在四天之內再長出一倍長度,以因應消化的需要。」蔡場主進一步說明,初期餵食糙米和竹葉能幫助小雞腸胃健康,而且消化能力特別強。與一般開始就餵食精緻飼料的小雞相比較,一般小雞的腸子大約是130至140公分,而桂園戰鬥雞農場的小雞腸子可到達約280公分長,使得飼料吸收能力大增,大大提升飼料的效率,減少支出5%;同時,小雞糞便乾爽更健康,一輩子不會罹患痔瘡或大腸癌。

▲你可知道雞有「兩個胃」
其中「嗉囊」是用來儲存食物的;
雞沒有牙齒,是藉由「砂囊」來磨碎食物的。
【 圖片翻拍自桂園雞蛋主題館的牆面解說 】

蔡場主也發現在古老的日本與韓國都有共通的一套養雞理論,那就是「三年內沒有吃到父母的糞便會死亡」。現代醫學實證考察後發現,這些雞容易罹患黃疸死亡。在禽畜的世界裡,其父母的糞便中具有微量病毒菌,經過特殊發酵處理,適度添加在飼料中,可有類似疫苗的功效。蔡桂輝取經於國外,回到台灣後在農場進行作法改良,蒐集母雞、公雞的糞便,曬乾磨粉,加入小雞的飼料中來餵食,讓小雞得著健康的免疫力。

為了強化小雞的健康體質,蔡桂輝場主遠赴日本學習最自然的「斯巴達古法養殖法」。他曾親眼目睹在北海道零下十多度下的環境中,雛雞就被放置在戶外,藉此來鍛鍊牠們不畏寒冷的體質。於是取經自日本的蔡桂輝也將各品種剛孵化出來的小雞施予「魔鬼訓練」:不給予光照取暖,反而送進冰箱裡,以冷藏低溫「教育訓練」小雞,必須「團結、冷靜」相互依偎取暖。在「預冷」的方式下,不保溫的小雞激發了逆境中求生存的本能,於是原本毛細孔中只有一根羽毛,因著寒冷長出許多短而濃密的羽絨,增加了羽毛量,這些羽毛細密而短,簡直就是天然的保溫外衣。另外這種「預冷」的過程也是訓練團結的機會,100隻雛雞擠在一個小空間裡,小雞們因寒冷必須互相摩擦取暖,於是建立了不磨滅的「初生印象」,也就是「互相取暖才能存活」。因此,農場裡的小雞具有「團結力」,不互啄,不需剪喙,也不像傳統的蛋雞情緒焦躁與激動。

▲在小雞出生後,在雞舍中再搭設專屬的小雞舍〈育雛箱〉,藉由溫度與觸感的設計,
提供小雞安全感,同樣以熱帶、溫帶、寒帶的配置,使得小雞30天後,撤掉小雞舍
仍能適應三個氣候帶,順利成長。

健康的體質需要從小鍛鍊,農場引進日本古法,將「育雛箱」設計為A室〈熱帶-棲息區〉、B室〈溫帶-攝食區〉、C室〈寒帶-喝水區〉。育雛箱以100隻為單位,彼此在棲息區簇擁在一起,互相取暖;從熱帶棲息區進入溫帶攝食區,溫度第一次下降,再進入寒帶喝水區,溫差更大。從「棲息區」到「喝水區」距離約為700cm,小雞被訓練「棲息-攝食-喝水」的路徑,為了喝一口水,就衝過去趕緊喝一口,因為怕冷又趕緊衝回去,就這樣衝過來衝過去,每天大概必須往返50-60次,相當於每天做50-60次的跑步運動。透過這些運動,小雞就會長成結實健康的成雞,而在溫差的變化中,也強化了小雞的體溫調節能力


▲農場的小雞在地面開心四處遊走,啄食地面的東西,一看到陌生人,趕緊躲到母雞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