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飼養

▲符合人道友善飼養蛋雞的環境分別為:放牧、平飼、豐富化籠飼三種。
格子籠飼養的生產方式雖然能夠大量生產,卻毫無動物福利可言。
圖片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 取自網路

在台灣的蛋雞有四種飼養方式:格子籠、豐富化籠、室內平飼以及自由放牧。科學研究指出:生蛋的母雞如何被飼養、對待,是影響雞蛋品質的關鍵。當食用動物〈food animals〉受到良好對待,有可以展現自然行為、符合生理需求的基本空間,對人類的消費食用而言,較為健康、安全。反之,終身處於緊迫的蛋雞,其腸道感染病菌程度極高,使得消費者感染「食因性」病菌的風險也被提高。不同的飼養方式,不但決定了蛋雞的幸福,也決定著我們的「健康」喔!

善待雞,才有「好蛋」可吃!

台灣一共有2000多家蛋雞場,飼養將近3700萬隻的蛋雞,99%的蛋雞都住在「格子籠」。只有少數幾家蛋農,讓蛋雞可以順著雞性,快樂產蛋。「格子籠」飼養〈battery cage〉,在約莫A4紙張大小的窄小籠子裡,2至4隻雞被關在一起,吃喝拉撒都在籠子裡。為了爭取空間,會互相踩踏、攻擊。多數的雞一輩子不曾走踏到地面上,更無法張開翅膀梳理羽翼,身上的羽毛經常被鐵籠磨得光禿禿。籠飼蛋雞被視為「產蛋機器」,唯一的活動就是「吃飼料」以及產下一顆顆沒有溫度的蛋。母雞終生被迫不斷生蛋,無法展現任何自然行為,嚴重代謝不良、骨質疏鬆,其痛苦抑鬱也易引發體弱而導致的疾病。蛋農因為擔心活得很痛苦、身心不健康的母雞生病,農場只好在飼料裡添加各種抗生素,預防疾病發生。「格子籠」飼養方式,漠視雞的動物福利需求,而且還會引發食品安全及禽流感等疾病傳染的問題。在2012年1月開始,歐盟基於公眾健康及動物福利等理由,規定境內禁用「格子籠」飼養蛋雞,並且立法規定所有市售雞蛋必須明確標示屬於何種飼養方式,讓消費者可以在室內平飼〈barn〉、自由放牧〈free range〉或是有機〈organic〉等蛋品間做出符合「食物倫理」的選擇。

「格子籠」飼養,因環境窘迫,雞隻情緒緊張,抵抗力與蛋品的品質相對較低。

「豐富化籠飼」〈enriched cage〉和格子籠一樣為籠養,只是籠子面積略大於格子籠。飼養密度每隻至少必須大於750平方公分。每籠總面積不得少於2000平方公分。籠高僅40公分,雞隻可站立地面多數為鐵絲材質。籠內有橫桿〈棲架〉,但因籠高限制,僅有一層可供抓握,無法高處棲息。另有一小塊抓扒墊,無墊料無法沙浴及有以布簾圍起的小產蛋區,卻無巢箱。在略大的籠子裡無法自由探索、自由行動。至於「室內平飼」〈Barn〉,母雞只能在禽舍內活動,而禽舍有的完全密閉溫控,有的自然採光通風。室內禽舍安置以下各項設施:有充足的棲架、產蛋箱、墊料。於是蛋雞可築巢、沙浴、在高處棲息,在室內自由行動,抓扒、探索。另外「放牧」飼養〈free range〉,母雞可以在室內、戶外自由活動。室內禽舍安置充足的棲架、產蛋箱、墊料;戶外空間則有遮蔽、沙浴、探索等設施。於是雞隻可以在室內產蛋、休息、躲避威脅,也可以自由進出到果園或農地覓食、洗砂浴、奔跑,滿足其自然行為與需求。

桂園自然生態農場主人蔡桂輝比較過「放養雞」和「籠飼雞」,發現以同樣的飼料餵食,「養在外面的雞生的蛋,口感會比籠飼的好。」這讓蔡桂輝加深轉型的決心。轉型需要時間、經費,蔡老闆沒有全部廢除格子籠的飼養方式,但他降低每個鐵籠的雞隻數量,將格子籠蛋雞場的雞拿來育種。蔡老闆說:「基本上我們不投藥,如果雞生病,都會讓牠死掉,剩下來的雞才拿來育種。因為我的雞是自己育種來的,找健康雞來作育種,這種小雞就有抗體。」蔡桂輝把這些健康雞,放在自己打造的生態農場裡放養。生態農場裡有雨水淨化系統,在生態池裡種滿植物,讓雞可以覓食,吃到各種天然青草。此外,他也利用微生物益菌快速分解糞便,解決糞便中隱藏的球蟲問題。

一顆蛋,可以來自痛苦的蛋雞,被大量產製在冰冷、骯髒的鐵架上。一顆蛋,也可以來自快樂的蛋雞,被產在乾淨的米糠上,帶著蛋雞的溫度,被送到消費者的手中。目前人道的友善飼養方式的蛋農不多,其蛋價普遍較高,要吃得起好蛋,需要更多消費者和政策的支持。

▲蔡老闆教導我們如何吃新鮮生雞蛋
▲蔡老闆做「能量」改變口感的實驗
▲於耶誕節分享桂園農場香脆的蛋捲
▲我們也成了農場產品的愛用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