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 \ 北投溫泉博物館

社區催生的博物館-北投溫泉博物館的誕生
士中到訪北投的遊客一定會想參觀溫泉博物館,這是一棟建於日治時期,配合自然地形的建築,具有英式鄉村別墅的風格。這棟建築的興建、沒落,與修復的過程,似乎就見證了北投溫泉發展的歷程。
士中早期北投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居住的地方,原住民不認識也不了解溫泉,只知道溫泉的水溫較高,不能飲用和灌溉。有些原住民將其視為毒水,害怕接觸它;但又有些原住民將其視為神水,臨盆的婦女與嬰兒泡進溫泉裡是一種謝天的祈福儀式。後來來台的漢人在農忙之餘,有些人也會泡溫泉消除疲勞。但真正泡溫泉的習慣開始蓬勃發展是在日治時期。日本人看重北投溫泉的療效,所以成立陸軍衛戌病院北投分院,許多戰爭中的傷兵都到北投療養。而平田源吾創建第一間溫泉旅館天狗庵後,北投陸續出現越來越多的溫泉旅館。不過這些建築雅致的溫泉旅館,消費是很昂貴的,一般人負擔不起。因此許多人就在北投溪中,在露天的環境中泡起野溪溫泉。


許多人會在北投溪中泡露天溫泉 (照片來源:楊燁提供)

士中1901年日本警察認為在露天的北投溪中泡溫泉是傷風敗俗的行為,所以嚴禁民眾到溪裡泡溫泉。而在1905年由當地貴婦組成的「台灣婦人慈善會」組織了浴場改良會,在1907年設立了第一代公共浴場。後來1913年台北廳長井村大吉才規劃,並興建了第二代的公共浴場,這是當時東亞地區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也就是現在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前身。


日治時期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照片來源:楊燁提供)

士中日治時期的溫泉公共浴場,是參考日本的伊豆溫泉設計的。入口設在建築物的二樓,販賣入場券,可以買票進入浴場泡湯和休息,價格低廉受到當時民眾的喜愛。一樓有男女更衣室,以男賓客為主的中央大浴池,和女賓客可以泡的小浴池。中央大浴池是仿歐式的羅馬土耳其浴場風格,浴池週圍有圓拱和柱子,兩側牆上則鑲嵌彩色玻璃。據說彩色玻璃映著穿透進來的陽光,會投影在浴場內的白牆上,非常美麗。而大浴池是必須站著泡的「立湯」,因為這樣才可以容納更多人!二樓的榻榻米大廳,可以供人泡湯後吃飯休息,眺望整個北投谷地和北投公園,泡溫泉休息是一整天的悠閒活動。


北投公園的噴水池 (照片來源:楊燁提供)

士中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人離開了,「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管理單位一直變動,曾經被當作民眾服務社、國民黨的黨部、議會招待所、表演場地、派出所,甚至變成電影道具間。這棟曾經是東亞第一浴場的美麗建築,變成了荒煙漫草中,野貓、野狗出沒的荒廢舊屋。
士中一直到1994年做田野調查的北投國小師生,在探勘北投溪時,發現這棟台北縣議會招待所內,竟然有宏偉的浴池,查資料才知道這棟建築是過去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他們拍下了浴場的建築,以及美麗的彩繪玻璃等照片。北投國小的老師陸續一直帶學生到這裡進行校外教學,然而他們得知這棟建築可能即將面臨被拆除改建的命運。於是開啟了由國小師生、在地居民、大學研究單位,以及地方文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拯救行動。北投國小的師生還寫了陳情書給議會,希望能保留這棟古蹟。經過大家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在1997年公共浴場被核定為第三級古蹟,之後經歷修復和古蹟再利用的規劃,成立了「北投溫泉博物館」。

站著泡湯的大浴池

小浴池

士中目前的北投溫泉博物館一樓仍然保有中央大浴池和小浴池,其他還展示了溫泉的相關用品,以及現存最大的北投石等。二樓過去的貴賓室,現在則是展示北投的人文、歷史、溫泉產業,以及曾經興盛的台語片拍攝等。榻榻米大廳也會作為在地的藝文表演空間,例如北投月琴民謠季時,就會有國內外的音樂人在這裡演奏。二樓的望樓能看到北投公園和新北投圖書館,茂密的林木,有時會讓人忘記自己還身在台北市呢!

美麗的彩繪玻璃

各種輸送溫泉的管線

心得感想
士中在看影片與聽導覽老師介紹後,我覺得非常有趣的是原住民、漢人和日本人,對溫泉的看法竟然有這麼大的差異,明明是同樣的東西,有的人會迴避,有的人則是樂在其中。而看到在日治時期建造的溫泉浴場外觀,也讓我非常驚訝,因為它不是傳統的日式建築,竟然是歐式的風格。有些同學雖然已經來過很多次溫泉博物館,但在導覽老師的介紹下,才發現許多過去從沒注意的小細節,像是大浴池旁的窗戶鑲嵌著美麗的彩繪玻璃。想到這棟博物館誕生的原因,竟然一開始是由一群國小師生發起的,也令人非常敬佩他們的勇氣和毅力。


北投溫泉博物館入口

◎橫幅內容:台北捷運的彩繪列車。

© 2018∼2019台北市立士林國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