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話氣象 -- 天候的災害
學生問:我們居住的台灣,在天候上會遇到那些天然的災害呢?
大師答:最大的天候災害莫過於颱風了,但梅雨、乾旱、寒流帶來的災害也不可輕忽喔!另外我也發現颱風的災害中,鹽風常會被人所忽視,氣象報導中也不會提供相關資訊。
學生問:可以請大師替我們介紹一下台灣這些天然災害嗎?
大師答:當然沒問題,以下就是我將這些台灣天候的災害做個介紹。
學生問:我們居住的台灣,在天候上會遇到那些天然的災害呢?
大師答:最大的天候災害莫過於颱風了,但梅雨、乾旱、寒流帶來的災害也不可輕忽喔!另外我也發現颱風的災害中,鹽風常會被人所忽視,氣象報導中也不會提供相關資訊。
學生問:可以請大師替我們介紹一下台灣這些天然災害嗎?
大師答:當然沒問題,以下就是我將這些台灣天候的災害做個介紹。
以下就是呂權恩大師將這些台灣天候災害做專業的解說(請點選以下主標題)
-
乾旱
-
颱風
-
寒流
-
梅雨
-
鹽風
<
>
乾旱是指一段時期異常偏乾,也就是和氣候平均狀態相比雨量異常偏少,因此導致的災害則稱為旱災。有別於其他災害性天氣的突如其來,乾旱發生的過程相當緩慢,在發展期往往難以察覺,等到感受到它的來臨時已儼然成形。
臺灣氣候變化主要受東亞季風環流和鋒面與颱風等天氣系統的影響,加上地形的影響使得不同地區的雨季長短和雨量多寡有明顯差別。北部和東部若有連續20天不下雨,就算是氣候上少見的異常現象;但是南部要連續50天不下雨才算是異常偏乾。這是因為冬季東北季風帶來的水氣受到高山阻擋,南部不易降雨,每年11月至隔年2月是南部的季節性乾期;北部及東部則因沒有山脈阻擋作用的影響,季節性乾期不如南部及西部明顯。
臺灣氣候變化主要受東亞季風環流和鋒面與颱風等天氣系統的影響,加上地形的影響使得不同地區的雨季長短和雨量多寡有明顯差別。北部和東部若有連續20天不下雨,就算是氣候上少見的異常現象;但是南部要連續50天不下雨才算是異常偏乾。這是因為冬季東北季風帶來的水氣受到高山阻擋,南部不易降雨,每年11月至隔年2月是南部的季節性乾期;北部及東部則因沒有山脈阻擋作用的影響,季節性乾期不如南部及西部明顯。
以上是台北、台中、高雄、花蓮的年雨量圖
相較於春雨及梅雨等不同降雨型態,颱風降雨是臺灣各地一個最主要的雨水來源,在中南部地區甚至占年總雨量超過五成以上的比例;如果颱風雨偏少將使得中南部地區無足夠的水庫存量以度過冬季到隔年梅雨季來臨之前的枯水期。以2014年為例,共有2個侵臺颱風(7月麥德姆颱風從臺東登陸和9月鳳凰颱風從鵝鑾鼻登陸後沿臺灣東岸北上,8月則無侵臺颱風),較氣侯值偏少,帶來的颱風雨量也相對的較少,這使得中南部地區在 2015年梅雨季來臨之前缺水嚴重。臺灣罕見地實施了第三階段限水措施。
颱風降雨的氣候特徵: 颱風移行至臺灣附近,受到外圍環流影響,各地雨量增多,溫度下降;颱風逐漸遠離,隨後而來的西南氣流也會替部分地區帶來豐沛的雨量。除了氣候上的影響,當颱風影響臺灣時,造成的災情除了人員的傷亡,包含蔬果的損壞、山崩或土石流的發生、停水停電等均會造成人民生活上的損害。但颱風的影響也不全然是負面的,颱風帶來的雨水,可使即將面臨秋冬乾季的中南部有足夠的水資源,若當年颱風帶來的雨水偏少 ,將會使各地面臨乾旱的機會增加。 |
以上是台灣歷年來的颱風登陸路徑圖
|
入侵臺灣地區的寒流主要是大陸冷氣團南下所致
,由於冷空氣從其源地歷經3000-5000公里的遙遠路途才抵達臺灣,因此其大陸秉性(如溫度與濕度)也會產生重大變化,此種變化與寒流之入侵路徑具有極大的關聯性。一般而言,寒流的路徑可分為3種 (見圖)第1類:西北路徑、第2類:西線路徑、第3類:北線路徑。 目前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預報作業上採用之寒流定義是以臺北市之日最低溫作為天氣系統的認定 。臺北市日低溫低於14°C以下且高於12°C時,影響之天氣系統稱為「大陸冷氣團」;臺北市日低溫度低於12°C以下且高於10°C時,影響之天氣系統稱為「強烈大陸冷氣團」;而臺北市日低溫低於10°C以下時,影響之天氣系統視為達到「寒流」等級。 |
寒流路徑圖
|
寒流幾乎全集中在12月至3月,且以1月發生寒流之比例最高,僅有非常少數的個案發生在4月,統計期間內並無11月份發生的寒流。就氣候平均(1981-2010年)而言,冬季寒流影響臺灣日數平均為 6.5天,近20年寒流日數明顯偏少。
由於臺灣地形南北狹長且複雜,各地出現之最低溫度差異頗大,「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時,位於臺灣較北端之沿海空曠平地可能出現攝氏10度以下的低溫,此時氣象局已有可能會發布低溫特報。當强烈大陸冷氣團逼近臺灣時,低溫常會使得我們的日常生活及農漁業遭到嚴重的影響及災害,農、漁養殖業應嚴防遭受寒害及霜害;另外冬季寒冷的天氣亦對於人體的健康有影響,特別是當天氣變化較大時,容易引發感冒、咳嗽、氣喘及呼吸系統甚至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也要提醒大家注意。
臺灣梅雨季雨期發生時間主要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平均的入梅日期約落在5月16日至20日。每年梅雨季的雨期開始時間、長短及雨量多寡,會因海氣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若以1981年到2010年5月至6月臺灣13個平地測站的平均雨量表示梅雨季雨量,過去65年來梅雨最少的一年是1980年,實際雨量182.57毫米,梅雨最多的一年是2012年的902.41毫米,比氣候平均值多了8成左右的雨量;所以年與年之間梅雨期雨量的變化幅度很大,在降雨偏多的年份與偏少的年份間,雨量可以差4至5倍,逐年的變化則沒有明顯的規律性。
梅雨期的雨量分布受中央山脈的影響很大,迎風面的西部雨量遠多於東部地區。梅雨季豪雨發生頻率,中央山脈西側約為東側的2至4倍,最大頻率發生在臺南至阿里山一帶,而高山地區發生豪雨的機會也高於平地及離島。以5月至6月臺灣平面圖來看,氣候平均狀態下雨量最多的地方是中南部山區,東部的雨量則是相對較少的。 |
6月12日到6月13日的累積雨量圖
|
近年來出現鹽風的頻率明顯增加;事隔20年後,民國94年夏天強烈颱風海棠、龍王、泰利都是由東部花蓮一帶登陸,彰化沿海一帶鄉鎮接連三次遭到鹽風肆虐,農作物損失慘重。民國97年薔蜜颱風由宜蘭一帶登陸,彰化沿海一帶鄉鎮也遭到鹽風肆虐。隔年的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再度重演彰化沿海一帶鄉鎮遭到鹽風肆虐,民國99年9月凡那比當時造成在彰化沿海一帶,除了出現10-11級的強陣風之外,更出現鹽風,草木出現焦黃枯萎的現象。
一般人遇到草木枯萎這樣景象,都會認為是焚風作怪,其實不然,焚風在臺東和臺中一帶常有發生。此種風因為溫度甚高,可較附近地區高出6、7度之多,而且非常乾燥,常使農作物因溫度突然升高、溼度下降而發生枯萎現象,以致發生損害。可是焚風以及鹽風是不一樣的,焚風閩南語叫「火燒風」,鹽風閩南語則叫「鹽水煙」。焚風出現的範圍較小,災情並不明顯,持續時間也不至於太長;鹽風則範圍較廣,影響所及農作物草木之迎風面無一倖免,堪稱是植物界的生態浩劫,若要恢復原狀,快則半個月慢則一個月,影響較焚風來得更久,結果往往導致菜價居高不下。
一般人遇到草木枯萎這樣景象,都會認為是焚風作怪,其實不然,焚風在臺東和臺中一帶常有發生。此種風因為溫度甚高,可較附近地區高出6、7度之多,而且非常乾燥,常使農作物因溫度突然升高、溼度下降而發生枯萎現象,以致發生損害。可是焚風以及鹽風是不一樣的,焚風閩南語叫「火燒風」,鹽風閩南語則叫「鹽水煙」。焚風出現的範圍較小,災情並不明顯,持續時間也不至於太長;鹽風則範圍較廣,影響所及農作物草木之迎風面無一倖免,堪稱是植物界的生態浩劫,若要恢復原狀,快則半個月慢則一個月,影響較焚風來得更久,結果往往導致菜價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