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王聖典
Home
關廟建醮由來
>
關聖帝君
天上聖母
玉皇大帝
觀世音菩薩
北斗星君
南斗星君
馬使爺
註生娘娘
司命灶君
東嶽大帝
福德正神
斗姥元君
月下老人
彌勒財神
孔子
迦藍爺
虎爺
各項主要儀式
>
送火王
請王儀式
架棚繞境
放水燈
普渡
送王船
各種藝陣
>
松腳里聖母廟宋江陣
東勢里清水祖師壇宋江陣
北勢里池府壇宋江獅陣
新光里許厝湖壇跳鼓陣
新光代天府太平歌
關廟玄武壇金獅陣
南花、北花里上帝公壇蜈蚣陣
五甲里五甲壇宋江陣
關廟里玄武殿龍陣
新光代天府宋江陣
新埔里代天府宋江陣
香洋里觀音寺獅陣
香洋里巡天府跳鼓陣
共襄聖舉
>
民眾辦桌
街頭佈置
我們的成員
專題研究報告
「醮」-本是中國古代祭名,為祭神之意,漢末道教盛行之後逐漸衍變成「僧道設壇祭神」的專有名詞,其原始意義,主要在於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可是,道教通俗信仰隨著人漢人移墾台灣而被導入與生根之後,由於受到閩俗傳統信鬼尚巫之風,與開拓之際所遭遇「毒霧瘴氣」的影響,建醮的目的,遂巧妙的結合了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而成為規模盛大的祭典。
作醮
是台灣民間信仰中,十分重要而且也是規模最大的一種宗教活動。 所謂「醮」它的原始意義是祭神意思,後來人把僧人、道士搭壇獻祭都統稱為醮。簡單的說,作醮乃是民間信仰裡頭最重要的祭祀儀式,它主要的目的是在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民生樂利與人丁興旺等。
最常使用的醮典:
早期,台灣南部以瘟醮為主,中北部則以清醮居多;近年因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各地寺廟爭相籌資改建,慶成醮已成為全省最常見的醮祭。
醮祭的種類繁多,台灣常見的,僅祈安醮、瘟醮、慶成醮、火醮等。其中,慶成醮係慶祝廟宇的落成,而常與祈求平安的祈安醮並行實施,合稱「祈安慶成醮」,醮祭中也以此者居多。因凶荒成瘟疫流行,而祈禱平安瘟醮,以及為水、火災死者祈福的水醮、火醮,都較少見,往往附屬於祈安慶成醮儀式中舉行。
關廟山西宮第一次建醮由來
清康熙59年《台灣縣志》記載山西宮建立於明鄭時期,由此確定山西宮的歷史,並且因郭光侯事件焚毀、地震倒塌,在官方與民間協力下重建。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時,信眾事先收到消息,藏匿神像,而逃過神像被搗毀的劫難,並由當地居民再度重新修繕,舉行慶成醮典。二戰結束後,於民國47年再次重建,舉行王醮,並確立此後每12年舉行一次,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王船醮。
造王船的樹
2018年的建醮程序表
現在的山西宮
明鄭時期的山西宮
山西宮供奉的神明:
關聖帝君
天上聖母
玉皇大帝
觀世音菩薩
北斗星君
南斗星君
馬使爺
註生娘娘
司命灶君
東嶽大帝
福德正神
斗姥元君
月下老人
彌勒財神
孔子
迦藍爺
虎爺
廟山西宮的介紹
關廟舊名香洋,之所以會有關廟的名稱是來自於先民在此設立「山西堂」,主祀關聖帝君,廟堂一帶便俗稱為「廟街仔」,也稱為「關帝廟街」,之後地方改制時易名「關廟」,是關廟區域最大的廟宇,也是關廟人精神信仰及文化的中心,與歸仁仁壽宮、歸仁保西代天府,稱作臺灣府城東門城外三大廟。
山西宮建廟可追溯至明鄭時期(西元1628~1683年),詳細年份已不可考,之後經歷過多次的重建遂有現今面貌,廟宇建築採華北式建築四平八穩,廟埕寬廣且牌樓壯觀,在廟內依然可以尋得潘麗水大師的彩繪作品,每12年一次的建醮稱之為安護國王醮,是關廟最盛大的祭典。
山西宮已有三百五十多年歷史,主祀關聖帝君,香火鼎盛。旅美棒球好手王建民是關廟子弟,也是神明的「契子」,每年返台都會到廟裡祭祀。山西宮建醮十二年一科,是地方最重要的宗教祭典,戊戌年王船全長約十五點六公尺,完工後開放參拜,農曆七月過後將進行包括請水、開光、遶境、普度、送王船等一系列的祭儀。
山西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歐明堃表示,該廟每逢生肖狗年,就會舉辦建醮活動,首科起於民國四十七年,距今正好滿一甲子,也是第六次建醮,王船就取名「山西宮六號」。他指出,這次的戊戌科王船,邀請國寶級的工藝師傅林良太打造,彩繪則由曹天助負責,歷時近三個月完工。這次王船上的三十六名水手與兩位船頭將人像,一改之前的紙糊創作,全都採用木雕,力求精緻。
歷史與沿革:
明鄭時興建。
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重建堂宇。
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創建正式廟宇,歷經三年建成。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郭光侯事件,前後兩殿焚毀,僅剩中殿巍然獨立,於清道光
二十六年丙午(1846年)重建,歷時兩年完工,至道光廿八年戊申年(一八四八年)完工。
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年)5月1日發生大地震,除中殿外,其他受災倒圯,咸豐五年乙卯(1855年)開始重建,咸豐七年(1857年)完成。
清同治元年(1862年)夏季,又因大地震堂宇傾圯,仍是獨留中殿巍然而立,至同治六年丁卯(1867年)復建完成。
歷經三次大地震,中殿始終巍然聳立,關帝神威顯赫,信奉信徒日眾。
光緒廿六年庚子(1900年)進行小幅修繕。
宣統三年辛亥(1911年)再次修建,民國二年癸丑(1913年)完工,並舉辦建醮。
民國九年庚申(1920年)10月,關帝廟街因施行市街庄制度,改稱為關廟庄。
民國廿二年癸酉(1933年)擴大規模重建,歷時兩年完成,還未及舉行建醮便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次世界大戰其間,民國卅一年於廟東北角一百公尺處被投落一巨型炸彈竟未炸開。讓居民逃過大難,從此信奉關聖帝君者更眾。
民國卅三年甲申(1944年)日軍為了削弱我民族意識,對於我之宗教信仰,處處干預,更藉著當時推動之皇民化運動,焚燒神像,逼迫奉祀「大麻」。當時殿內僅留鎮殿之大聖像未敢侮蔑與數尊由居民搶護匿藏的關帝神像,其餘全被焚燬。
民國三十四年10月(1945年)日軍戰敗,投降前毀壞殿內陳設,同年十月台灣光復進行小幅修繕。
民國四十七年戊戌(1958年)由當地士紳募捐修繕,同時決議以後每十二年建醮一次。
民國五十九年庚戌(1970年)再次修繕,當年底建醮,參加遊境之陣頭遍及四鄉鎮,人潮數萬。
民國六十三年甲寅(1974年)地方人口漸增,鄉人醞釀重建較大規模廟殿,以配合地方發展經信徒代表大會決議重建。於同年農曆九月十五日破土,民國六十四年乙卯(1975年)5月20日著手興建。歷經七年七個月,耗資新台幣九千餘萬元,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12月8日慶祝落成謝土,並於12月11日起舉辦壬戌科建醮(光復後第三科)。
Home
關廟建醮由來
>
關聖帝君
天上聖母
玉皇大帝
觀世音菩薩
北斗星君
南斗星君
馬使爺
註生娘娘
司命灶君
東嶽大帝
福德正神
斗姥元君
月下老人
彌勒財神
孔子
迦藍爺
虎爺
各項主要儀式
>
送火王
請王儀式
架棚繞境
放水燈
普渡
送王船
各種藝陣
>
松腳里聖母廟宋江陣
東勢里清水祖師壇宋江陣
北勢里池府壇宋江獅陣
新光里許厝湖壇跳鼓陣
新光代天府太平歌
關廟玄武壇金獅陣
南花、北花里上帝公壇蜈蚣陣
五甲里五甲壇宋江陣
關廟里玄武殿龍陣
新光代天府宋江陣
新埔里代天府宋江陣
香洋里觀音寺獅陣
香洋里巡天府跳鼓陣
共襄聖舉
>
民眾辦桌
街頭佈置
我們的成員
專題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