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畫要素
首頁研究計畫總覽研究計畫要素研究計畫貢獻研究進度

Banner-logo01.png研究計畫要素

》「網界博覽會」活動的專題研究計畫,如何有助於學校的教學與課程需求?:
      
 108課綱即將實施,強調素養導向,學校的學習不只是能學習能力和知識,更要學得素養,而12年國教的會考制度,考題也變得越來越多元,且與生活有關,所以多去了解自己生活中的人、事、物,養成觀察、體會、表達的能力,對於我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而我們也需要多透過閱讀去拓展自己的視野,才能更加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家鄉,以及台灣這塊土地,甚至是世界上所發生的一切,培養在地情還及國際視野,若我能夠應用所學的知識,以下我們整理出此次研究過程中與各項領域相關的學習部分,以此證明此專題研究對於我們學校學習部分是相呼應且有所幫助的。


       透過此次的專題研究,我們學習到許多和學校課程相關的知能,內容如下所示:

領域類別

學習範疇與體驗

†語文領域
 

1.將組員們蒐集到的資料,以富有感情的文字、修辭進行形容修飾。借此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2.訓練學生之對話能力,在訪問時以"簡單,但明確"為中心採訪。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3.討論過程中,訓練學生如何適切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並且精煉自己的文字表達。

 

†自然領域
 

1.透過訪談過程,了解過去糖業盛行時,當時竹塘的農業作物,及這些作物如何利用鐵路運輸出去。

 

†社會領域
 

1.「歷史」:了解竹塘糖業鐵路的歷史沿革與變化,對於製作網站上面的豐富化及網頁編輯等問題很有幫助。

2.「地理」:了解竹塘當地糖業鐵路的路線分布情線,及沿路有經過的地方,呈現出田林線路線分布情形,對於專題內容製作的精確度及網頁分項編排等很有很大的幫助。

3.「公民」:藉由製作關於本地居民過去生活的專題,使自己及大眾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之美,進而使民眾對竹塘產生新的認知與興趣。

 

†科技領域
 

1.藉由電腦科技的幫助,充分將學科理論或技能,真實的實踐、呈現在專題作品的製作上。

2.透過每一階段的創意激盪,思考如何透過科技的輔助,達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我們學到了些什麼技巧?
 
       從一開始學習如何拍攝影片和照片的過程中,學習到很多拍攝的技巧,另外老師也告訴我們剪輯影片的技巧和如何製作網站,例如:拍攝的角度、網站架構的製作等等……,這一些技巧都是靠著每次上課練習才慢慢上手的,大家從剛開始的「手足無措」,到現在的「從容不迫」。這些技巧不只可以用在網界博覽會的專題研究,相信以後也可以派上用場的!

我們實踐或實習過哪些團隊合作的理念與方法?
 
       對我們來說,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及校正進度,和成員職務的分工,都是非常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團體紀律;規律的進行進度的討論和有效率的分工與合作型態,塑造出了整個團隊的基礎和成員之間的合作默契。成員間的信任、團結與不斷的修正錯誤,使整個團隊能順利地完成這項工作。

此次專題研究計畫是怎樣與學校或班級的需要相結合?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閱讀了許多的資料、並且撰寫文字稿,也利用相機、ipad進行攝影和拍照,將影像留存下來,使用資訊軟體去編排文字及影像,而這些經驗和技術,在我們日後的學習及參與班級活動或學校活動競賽都可以派上用場,比如說:閱讀資料的整理及資料文稿的撰寫,可以運用致我們學科學習的筆記整理,攝影、照相可以讓我們在班級活動,如:運動會、才藝表演時將影像留存下來,也能懂得如何取景,可以發現班級最美的景色。而資訊軟體的編排,可實際運用在班級刊物或影像的處理上,所以在研究過程中所學的一切,都能轉換成經驗與我們的其他學習做結合。

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現行的教育制度有什麼問題嗎?
 
  在參與網博專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對於我們所生活的家鄉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發現平時在學校的課程學習中,除了學校的課程可以讓我們對於認識鄉土有比較多的學習內容外,關於在地鄉土認識或是探究的課程內容較為缺少,雖然透過書籍的閱讀可以稍稍補上這些不足,但是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透過自己實際的探查、訪談,逐步去發掘家鄉那我們所不知道的美好,這過程中學習有了不一樣的意涵,我們對於家鄉的認識也有了不一樣的層次。就如古人所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而教育的功用在於培養我們的能力、讓我們能學以致用,並能有所貢獻,因為參與此次研究,我們第一次自己走入社區,深入去了解我們所生長的土地,也體會到家鄉的美及過去的風華美好。

我們在學校所在的地方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現在的我們除了要扮演好自己學生的角色,也希望自己能更加認識自己的家鄉,發覺家鄉的美好,並且能夠介紹給別人知道,所以我們更希望透過網博的研究去推廣竹塘的地方特色,期望自己能扮演起地方文化特色的推廣大使,也希望每個人透過瀏覽我們的專題介紹,能夠對這竹塘這個純樸的農業之鄉有所認識。

使用網際網路教學與學習是否比傳統方式更有效率?
 
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普及,已經成為現今人們獲取知識最快速、方便的來源,生為「網路原住民」的我們,網際網路、3C產品的使用都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如何善用這些資源來協助自己學習,讓網際網路的便利和傳統的學習方式,結合在一起,回歸到學習時人與人之間真實的互動,純粹感受,才能讓學習產生加倍的效果。

請解釋說明使用了哪些資訊科技來完成專題研究計劃?

使用設備

運用方式

桌上型、筆記型電腦

網頁製作、影像處理、進度分配、找尋資料、開會資料報告紀

相機

拍攝影像、網頁內容輔助、園區影像紀錄

手機

傳送相片、討論網站內容、錄影紀錄

電腦軟體

運用方式

NamoWebEditor

網站架構建設、製作網站、網頁設計

Photoimpact

圖片編輯、解析度修改

MS Office Word

開會報告整理、開會報告紀錄書寫、放入網站資料暫存

解釋說明用什麼樣的方法透過線上或個人、團隊的接觸來扮演「大使」的角色?
 
一開始僅在與師長的談話和討論中,於研究主題有初步的認識,但是方向仍是懵懂不清,透過書籍的閱覽、網頁資料的蒐集閱讀,及成員間彼此的討論,慢慢有了一些輪廓,在實際訪談的過程中,透過與地方耆老的對話,我們更加了解了竹塘在地的特色文化,這些資料、影像慢慢轉化為網頁資料,希望能讓造訪我們網站的朋友能夠透過我們的介紹,更加認識竹塘之美。而能參與這次研究的我們也覺得十分的榮幸,能夠為介紹家鄉的美及傳承這塊土地的文化特色,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的專題研究計劃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與衝擊?
 
「竹塘」是我們土生土長的家鄉,身為竹塘人,豈能不知竹塘事,但是年紀尚淺的我們真的對於竹塘還有許多事是不了解的,但是這裡純樸及簡約的農村生活型態,有別於一般都市的匆忙,是我們一直熟知的。而在我們參與專題研究,製作網頁的期間,我們除了閱讀相關資料,也走進社區,親自去訪談地方耆老,在阿公的介紹及引介中,我們想像著過去糖業鐵路盛行時期竹塘的繁盛風華,看著老照片,想像著過去,火車的汽笛聲彷彿就在我們耳邊響起。透過這一次的研究,我們一方面了解了竹塘過去的歷史文化,也期許自己應該付出更多愛鄉愛土的情懷,期待我們能充實自己然後貢獻一己之力,營造更美的竹塘。


 糖鐵田林線的竹塘站站牌。(黃邦吉先生提供)

地方上的其他成員如何提供協助或義務參與專題研究計畫?
 
一個研究的完成,需要許多人的協助,在整個專題研究製作的期間,我們接受到了學校的師長、同學、社區的耆老、家長的支持與協助,感謝老師、校長在我們苦尋不出方向時給予我們引導,也教導我們許多關於鄉土探查、訪談、資料蒐集、網頁製作的知識及技巧,更不辭辛勞地在假日陪同再送我們去進行訪談及踏查,業在寒假期間陪伴我們進行研究,感謝接受我們訪問的黃邦吉先生,透過阿公的介紹,讓我們對於過去的歷史更佳的清晰,感謝我們爸爸媽媽的支持,如果沒有大家的協助,我們的專題可能無法完成,謝謝每一位給予我們協助、教導我們、支持陪伴我們的人。

尊重智慧財產權與引用說明
 
網界博覽會的專題介紹對象,是全國民眾乃至全世界的朋友!因此,依循智慧財產權的相關規定與做法是身為學生的我們所要遵守的第一要務。在我們的專題介紹中各項文獻資料,均是小組成員在蒐集各方資料(包含相關網站、官方資訊、公開出版品..)之後,整理歸納出的心得;相關的影像紀錄,也極盡所能地親自至實地訪查後拍攝紀錄。文章內容中,並切實地標註相關引用的文獻資料出處及相關來源,期望讓我們的專題在介紹地方特色之餘,更具實質的說服力。

發現、教訓和驚奇
 
 隨著比賽時間的接近,我們的網頁製作也接近尾聲,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讓我們覺得我們真的完成艱鉅的任務,心中也充滿著成就感及感動,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學習到了很多,透過了小組的分工及團隊合作,我們彼此也更加熟悉,也學會了互助與包容,而我們對於自己所生長的土地也有了更多的認識,可以讓文化特色得以繼續傳承,不會因為事物變遷、人事更迭而被遺忘。


Copyright (c) 2019 CTJH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