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歷史
  多樣曲風
  時代演變
演奏樂器
   
   
   

 

鋼琴 長笛 雙簧管 小提琴 大提琴

起源
最早出現的弓弦樂器可能出自中亞,並逐漸傳播到中國、印度和中東。它在意大利文中稱為「violino」,意為「小的中提琴」。最早期的小提琴,除了一些文藝作品中有所反映之外,沒有保存至今的實物。早期很多小提琴只有三條弦,由此推斷,小提琴最初的製作者可能借鑒了其它早於小提琴的樂器,比如中世紀三弦琴(Rebec),這種琴自10世紀開始出現並被使用,它自身源於阿拉伯的雷貝琴


改良技術

早期,由於小提琴的絃太粗,而且架得太鬆,所以音調呆板而低微。在十八到十九世紀之間,小提琴製作技巧得到小提琴作曲家韋發第和塔替尼諸人的啟發而大有改進。他們在協奏曲和奏鳴曲獨奏時要求飽滿、清晰而響亮的聲調,因此改用較細的絃,而且把絃拉得較緊,以使演時能發揮得盡善盡美。其他細小的改變是小提琴的內部結構和指板,以便承受額外的拉緊。
在十八世紀初期,已開始流行把小提琴架在顎下演奏,取代抵著胸部或鎖骨的演奏法。十八世紀末期弓絃也有顯著的改善,彈性較佳,長度寬度皆有增加。
外觀
小提琴包括琴身(包括琴頭、琴頸、指板和共鳴箱)、琴弦系統(包括弦軸、掛弦板、琴馬和琴弦)和琴弓。琴身為木製結構,以槭木和雲杉為原材料配合製造的音色最佳;琴弦為金屬絲;琴弓由馬尾毛製成。

弦樂器中擔任最高聲部演奏的是小提琴,通常又分為第一、第二小提琴兩組,分別演奏不同的聲部。但其實它們的樂器結構及演奏的方法並沒有甚麼不同,可以說是完全相同的。


技巧

弦或撥弦可發出聲音。琴身內部的空氣藉此產生振動而發聲,稱為共鳴
小提琴有四根弦,從粗到細的定音依次是G、D、A、E。每一根空弦之間相差的音程都是純五度;每根空弦都能在不同的把位上奏出完整的音列;每根空弦能奏出的音域都在兩個八度左右
由於小提琴體積較小,所以演奏快速樂句十分方便,更可以演奏抒情而優美的旋律,還有演奏華麗而燦爛的樂段,是表現力十分寬廣的一種弦樂器。

2012網界博覽會《FUN 輕鬆》製作,最佳解析度1024x768,本網頁建議使用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7或以上來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