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歷史
  多樣曲風
  時代演變
演奏樂器
   
   
   

 

鋼琴 長笛 雙簧管 小提琴 大提琴

 

起源
它的前身是一種名為簫姆管的民謠樂器,大約是在1650年,由法國的樂器製造商金恩.霍泰得研究成功,它的原名為「高木」,其後又經過不斷的研究改良。簧管有個圓錐形的管身和略膨脹的喇叭口,盡頭的吹口裝有兩個簧片;一般以木製為主;雙簧管的前身有好幾種,現代雙簧管則是改良自軍樂隊或戶外音樂常用的蕭姆管區(shawm)。現代三節式的雙簧是17世紀法國人創製的,除了一些小修改外,至今大致相同。


雙簧片

簧片通常以蘆葦的莖部製作,亦有使用竹蔗、竹片等材料製成。簧片使用前,必須先用清水泡數分鐘,待變軟後,簧片才能充份震動,發出圓潤的音色。
簧片的厚薄長短,亦會直接影響吹奏時的音質:薄身的簧片較容易發聲,適合初學者使用,但出來的音質欠圓潤;厚身簧片能吹出響亮而甜美的聲音,但難以控制,需要較大的氣壓才會發聲;過長的簧片聲音偏低,過短的則聲音偏高。由於不同樂曲對雙簧管的音質有不同的要求,專業的演奏者通常會自製簧片以配合所需;初學者亦可選擇購買現成的簧片以便練習


演奏運用

雙簧管的音域有兩個半八度,相比其他木管樂器為窄。吹奏高音域時需要較高的技巧。雙簧管採用高音譜號,並使用實音記譜法。

雙簧管音質獨特,在交響樂中,經常在其他樂器的伴奏中以獨奏的形式出現。現今交響樂團演出前,會以雙簧管奏出的A(440Hz)音來作為其他樂器調音的基礎。這是因為在以往的樂器合奏中,舊式雙簧管是最難調準音的樂器,所花的時間亦較多,所以演奏前會先讓它調準音後才到其他樂器,這習慣後來便成為了樂團的常規。

雙簧管的管身是由厚實的黑檀木製作而成,由於它不易受溫度變化影響,音高較固定,所以樂團調音時通常由它吹奏一個A音當基準給其他樂器調音。吹出的音色低音區溫柔而圓滑,高音區細膩而尖銳,在樂團中通常擔任中高音聲部的演奏。

技巧

雙唇含住簧片,吹氣至管中,則兩個簧片會隨之振動而發聲。如同單簧管一樣,由控制音孔開合來決定音高。
吹奏雙簧管需要身體多方面的配合,包括有:
手指:負責按鍵。
呼吸:與其他管樂一般,吹奏雙簧管必須使用腹式呼吸。吹奏雙簧管所花費的氣量,少於一般單簧樂器及銅管樂器,演奏者會因未能充份吐盡體內積存的廢氣而感到胸口鬱悶。因此,演奏者吹奏時必須採取「先呼氣、再吸氣」的方式來換氣。
嘴唇:吹奏前上下唇必須包著上下排牙齒,嘴唇應呈小「O」形並含着簧片,嘴唇周圍的肌肉必須放鬆,但又必須避免吹奏時漏氣。
牙齒:由於簧片十分脆弱,牙齒不可與簧片有任何接觸,必須以包著;牙齒可輔助嘴唇產生所需控制簧片的壓力以調節音色。
舌頭及喉嚨:在吹奏較快的作品時更需喉嚨的配合以控制氣流。

2012網界博覽會《FUN 輕鬆》製作,最佳解析度1024x768,本網頁建議使用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7或以上來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