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克教
緣起認識宗博宗教介紹宗教建築訪問與調查我們的收穫

 

 

 

佛教 
道教 
基督教 
猶太教 
神道教 
伊斯蘭教 
印度教 
錫克教 
古埃及 
瑪雅 
台灣人的信仰 

 

錫克教

錫克教的創教者那納克上師,1469年出生於印度,是剎地利階級的印度人,他成長的環境同時接觸了兩個宗教文化,那納克上師重視印度教的傳統,也承認伊斯蘭的高貴性,但在當時的環境,這兩個宗教卻常常引發仇恨與屠殺。那納克上師約在1500年在河中沐浴時,神祕的失蹤,三天之後重新出現在河中,且對聚集在河邊的人說:「這裡既沒有印度教徒又沒有穆斯林,我要追隨誰的路走好?我將追隨神的路,神既不是印度教徒也不是穆斯林,我要追隨的乃是神的路。」那納克上師解釋這失蹤的三天被帶到神的殿堂。

錫克教保留著印度教生命輪迴的教條,也肯定了伊斯蘭教至高無上唯一真神的信仰,錫克教徒認為生命的目的在於了斷輪迴的週期,與神合一,人的苦難是因為與神分離才造成的,只有遵循上師的教導、冥想神的名字、實踐善行才能解脫輪迴,行善是成為錫克教徒的必要條件之ㄧ。「上師」(Guru)在錫克教裡解釋為無知與黑暗的驅除者,從那納克上師一直到第十代古賓信上師辭世,共計十代的上師成為信仰的核心,備受尊崇。神聖的錫克教原初經典《阿底•格蘭特》(Adi Grath)被視為人間第十一代上師,原初經典由歷代的上師編彙而成,經文的內容大部分是詩篇與讚歌,是各代上師在內心冥想著神時,不由自主歌唱出的頌詞。

第十代「歌賓德•辛德」上師對錫克教最主要的影響,不只在於確立原初經典為人間上師的地位,他還創立了「卡爾沙」(Khalea)教團,從此為錫克教給予明確的外在標示,也重新整合了錫克教的組織及教義。接受卡爾沙入會儀式的人要求配帶五樣東西,稱為「五K」,五K分別為:蓄長髮,表示接受神的意志,帶梳子,表示對儀容的注意與克制心性(通常錫克教徒會把長髮與 梳子包在頭巾裡);佩帶短劍,象徵保衛真理的決心;帶手鐲,表示對神與上師的忠誠與教徒的團結;穿短褲,則象徵道德力量。入會儀式後每位男信徒名字中加上Singh辛格(獅子的意思,延伸出去為壯健、勇敢之意),女的就賜名為Kaur(公主)。

 

2010年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 建議使用1024×768解析度,獲得較佳之影像 c copyright 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我們不差隊
kuomike02@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