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以年代分 轉變 台灣帽子出口量 結論

台灣帽業發展

台灣稱之為帽子王國,誠非溢美之詞。以下分別以年代區分及出口量闡明台灣帽業發展的盛況:

壹、以年代分

一、民國前

台灣帽業的發展起源最為人所詳知的就是大甲帽,大甲帽是民國前十五年苑裡辦務署長淺井元齡氏要西勢庄的婦人洪氏鴛開始編製;林投帽則傳說是民前十三年有位英國人士在台南教授,另有民前十一年日人近藤十治郎在台中監獄教導受刑人犯編製之傳說等等。總之是民前二年才有大甲帽、林投帽等島產原材料製成的帽子出口記錄。

   二、民國五年

發明紙捻原料後,紙帽大量生產因而取代大甲帽、林投帽等的地位,民國十年後再增加其他原料如棕梠、麻銀絲、漂白林投等等。

三、民國二十年

出口量達到最高,有一百二十萬打左右,此項帽子全靠分散在北由新竹南至台南之間海岸線一帶的家庭婦女,利用空閒時間一根一根編織而成。所有帽子大部分集中在大甲、清水等地,修整後運往日本神戶,由在神戶的大部分外國商社收購後再轉出口到各國,每年生產金額在數百萬日圓,估計約有十五萬的婦女從事這項產業。

四、民國三十年

  因戰爭關係,物資缺乏,紙帽原料減產,故無法繼續生產而改用大甲藺、青林投等纖維編織成蓆後,再編製帽子,供應國內之用。

五、民國三十六年

有外國顧客來台探視及瞭解台灣帽業的概況,同時也有在大陸經營帽子出口的同業陸續來台,但當時台灣只能供應島產的青林投帽跟大甲帽而已。

六、民國三十七年

因過去台灣帽子的輝煌業績及對台灣一般家庭收入的幫助,特由台灣省建設廳策畫,請美援會試辦採購帽用紙捻原料一批來台,可惜受經濟環境及策畫錯誤致使這項策略失敗。

七、民國三十八年

帽子用原料正式編入准許進口類。

八、民國四十一年

物資局針對進口加工後再出口的帽子原料辦理保稅,開創了台灣的各種保稅制度。

九、民國四十二年

由於業績及信譽良好,物資局開始辦理購料貸款業務,對帽業的輔導貢獻不少。可惜後來因受流行的改變及世界的潮流,致使進口業務減少,而與物資局的關係漸行疏遠。

十、民國四十二、四十三年

開始大量進口玻璃絲、銀絲等原料。 <TOP>

轉變

十一、民國四十四年

紙帽、玻璃絲帽、銀絲帽為主要出口項目。玻璃絲和銀絲兩項,亦因同業之間競爭激烈,以致無利可圖。

十二、民國五十一年

各同業協商放棄編製,共同認股出資組成台灣帽子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專營玻璃絲、銀絲、麻帽及新開發帽子。

十三、民國五十三年

利用帽子原材料開發手編帽子以外產品,再由全體會員出資組成美琪手工藝品股份有限公司,推動發展手提包及其他手工藝品,但因當時手提包所需各種配件及其他副材料不易獲得,故未能發揮預期效果。

十四、民國五十七、五十九年

改製手鈎帽子供應,試銷結果頗受市場歡迎,業務相當順利,只是與台灣帽子公司一樣,只能供應夏季用帽子而已,為顧及全年度的生產經營,民國五十九年開始使用亞克力紗鈎製冬季用帽子應市,進而鈎圍巾、手套等。

十五、民國六十二年

同業開始使用PP材料織帶後縫製PP帽出口,使公會會員漸漸增加,此時亞克力紗製品也開始由針織機生產,產量大增,在民國六十三年打破三百萬美元的出口實績,以後布帽業者也加入生產出口的行列,從此進入以棒球帽為主的紡織品製帽時代,出口數量和金額都顯著的成長。

十六、民國六十三到六十五年

出口實績從三百萬餘美元躍升到九百萬美元,此後年年都有成長。公會的會員數也由原本成立時的23家增加至134家。根據海關的統計,至民國八十三年時出口實績總計已高達兩億七千萬美元。

小結、台灣成為帽子王國的根基

台灣光復以來,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台灣的帽業也隨著時代進步,製帽的原料由原始的草類,進而到化學纖維的原料,編製過程由手工編織的半成品到由機械編織或縫製的成品,工作場所也由分散在各鄉村家庭到由工廠集中管理生產,這期間的變化就是業者的奮鬥、開拓及順應時代的歷史帽子在台灣可說是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手工藝品,也因為這種源遠流長的關係,奠下了今天帽子王國的根基。  <TOP>

 

貳、台灣帽子出口量

一、台灣帽業創業期初

在台灣帽業創業之初,帽子出口僅限於大甲帽等純屬勞力之產品,每年出口額僅區區數萬美元,後續又有針織帽、塑膠帽、海灘帽、空心帽、牛仔帽以至於近年較具技術性之運動帽等的開發。使外銷金額由民國六十四年的四百四十多萬美元,躍升到民國七十三年的七千四百多萬美元,十年間成長了近二十倍。民國八十年代,出口金額大致均可維持在2億美元以上,到了民國八十六年我國帽類輸出金額更高達二億五千六百九十三萬美元。

台灣的帽業在當時雖然成長快速,但是都集中在美國市場,佔了70%以上。但是帽子跟其他需要勞力密集的工業一樣,受到中國大陸和鄰近亞洲國家的劇烈競爭,再加上早期美國市場因受到紡織品配額政策的關係,發展總受到限制,因此要讓台灣繼續保有帽子王國的美譽,勢必要轉而走向高級品路線發展及轉向開發其他帽子的國際市場。

二、民國九十一年

民國九十一年起,受到全球經濟出現不景氣現象的影響,台灣帽類輸出金額首度跌破2億美元,僅有一億七千萬。時至今日,根據97年八月的海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200818月的帽子類的出口金額是六千四百五十二萬美元,單單8月份的出口金額就有一千二百二十五萬美元,若以每個月一千萬美元的出口金額粗估,2008年的出口金額約可達到七千萬美元上下之譜。

三、現狀

我國帽類的輸出國仍以輸往美國市場居第一位,以去年的出口值來看為三千七百八十四萬美元,佔了我國帽類總出口值的38.6%,其次則是德國的六百六十萬美金、日本的六百四十萬美金,越南的五百二十九萬美金、法國的四百七十六萬美金、荷蘭的四百萬美金、加拿大的三百三十六萬美金、比利時的三百二十九萬美金,其他出口值在一百萬美金以上者有西班牙、澳洲、菲律賓、墨西哥、義大利、中國大陸、英國、香港、瑞典等國。  <TOP>

 

叁、結論

帽子的文化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不論在東方或西方,工業革命以後,大家對服裝的想法轉為極簡,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什麼東西是百分之百必要的,於是帽子的文化就這麼流失掉了。現在全球景氣低迷,處於失業率節節昇高,高科技產業忙著裁員、減薪之際,台灣帽業要挑戰未來,面對競爭,就必須以創新、精緻、實力及策略為機制,創造一個具有差異化的相對優勢,創新的材質與式樣,是市場潮流必然的發展趨勢。要取得量產訂單就必須具備設計的能力,來滿足客戶的需求。以前我們自豪的是Made in Taiwan,現在應該是運用Made by Taiwan深耕台灣,以台灣為運籌、業務、設計、開發的中心,加上善用資訊科技,使我們在穩紮穩打中走出一條帽界自己的路。  <TOP>

 

 

資料來源:

http://www.taiwanhat.org.tw/。台灣帽業同業公會。

孫正華(2006)Cheers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