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周代 秦朝 漢代 南北朝 隋唐
宋代 元代 明朝 清朝 民國

  帽的演變

  在中國歷史上,不同的朝代,帽子表現不同的身分地位,展現各種不同的風貌,以下介紹帽子在中

國各朝的演變,以及「帽」字之相關字義延伸,提供閱聽者對「帽」的歷史初步了解:

 

       一、周代(春秋戰國)

       ()周代制度:周代禮樂制度具體記載在禮記一書,主要來自於戰國時代  幾個主要諸侯國家的拼

盤大雜燴。

       (二)各國的冠帽:獬豸冠出自原來的楚國,武冠出自原來的趙國等。 <TOP>

        二、秦朝

       ()進入父系時代,就有了一個與男權社會對應的字,上父下巾,非常的形象。這樣家族就

成為一個很特殊的單位。

       ()“字意指襯發頭巾,引申為對家族的責任。秦軍武士都喜歡戴一種絳幘。秦人黑布包頭,

稱為黔首。 <TOP>

        三、漢代

()衣冠制度:漢代的數種冠製,其實來自於戰國時代幾個主要諸侯國家的拼盤大雜燴。成年了,士大夫家族就要行冠禮,庶人就帶上頭巾,這就是頭上的基本等級制度。漢代後期,高門大姓,新貴族的崛起,帶來了衣冠制度繼春秋戰國以後的第二次大崩壞。

()特殊意義:體現到頭上,豪強軍閥喜著幅巾,作儒將打扮,顯示與士族的同盟關係,例如袁紹之流,高門大戶顧名思義,高帽子伺候,這就是所謂峨冠博帶,至於殘聯諸位,帽子上都是右貂金的貴重裝飾。 <TOP>

         四、南北朝

 ()發展

本朝初現字,它的字根來源於小篆字形,上為帽子,下邊是眼睛,帽子遮住了眼睛,又指小兒與蠻夷的頭衣,引申出見尊長時不抬頭,目光飄忽不定,不懂禮數的意思,故有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說法,是個貶義字。

 ()種類與用途

                1、南朝:出現的新款式,就是烏紗帽,這是一種不同於傳統冠冕的帽飾,出自庶族的軍頭皇帝們的幕後策劃,是皇權與高門大族較勁掰腕子的產物。

2、北方:北方的兩個王朝,北齊延續高門的大帽子;但北周不同,一種稱作「頭」的帽子,開始流行。「頭」最早就是一種軍中士卒的包頭軟巾,鮮卑人入侵之後,因為他們腦後有編發,因此就垂下幾塊布條,做擋風,防雨,養發,護髮之用。後來鮮卑人也開始沐猴而冠,剪去編發,學漢人梳起髮髻來,腦後布簾子作用消失,到了北周武帝時,乾脆打個蝴蝶結,分兩邊垂下來,因此就有了「頭」。 <TOP>

五、隋唐

《隋書》及《唐書》裡關於禮儀輿服的規章條例特別的繁瑣,每每上推三代,取法先王。李唐有許多的胡風遺俗,帽子也是千奇百怪,其中武媚娘貴巾賤冠,搞出一種軟巾,稱作武家諸王樣,帽子有變化卻沒特色,直到宋初,文明的光輝才再一次照耀到中國土地之上。 <TOP>

六、宋代

  ()官方:宋代的帽子,最典型的就是方頂硬翅頭,宋人當官講究的是文官盼長,武將盼方。官員的官帽,遠看就像一部推土機旁邊各掛一節鏟鬥似的。

()民間:宋代優禮士大夫,像東坡居士這批士大夫,有東坡巾等各種花樣,講究瀟灑飄逸,和當時士風有關聯,由於士風活躍,帽子款式日新月異。 <TOP>

七、元代

蒙古人戴的帽子,與鋼盔差不多,頭盔式樣從側面清楚體現蒙古人從馬上得天下的歷史,另有色目人的各色包頭巾,裡頭可以鑲嵌寶石,暗藏瑪瑙和銀票。 <TOP>

八、明朝

明朝建立,大力推行王政復古,革除胡俗。在帽子的式樣上更是從三代始,綿延漢唐,推崇兩宋。《明史》及《輿服志》記載的禮儀中多數仍延續復古,在日常生活中,網巾成為社會新時尚,不同的士大夫階層戴不同的頭巾,也有明確的禮儀規範。 <TOP>

九、清朝

清兵入關,薙髮易服,清一代,是個超穩定結構,冠服制度也是異常統一。《清史稿》及《輿服志》中所記錄具體服制,滿朝文武身著冬裝,頭上戴著大斗笠。 <TOP>

十、民國    

()民國建立,各色衣冠紛紛閃亮登場。民國草創之際,佩戴戲曲大佬官所用的英雄巾,也成為時尚,再往後,回復純正漢衣冠。

()依職業而分:

1、船廠工人:鴨舌帽正戴配一身工裝背帶褲。

2、仕紳:鴨舌帽歪戴配西裝。

3、學生:戴硬簷帽。

                4、郵差:綠帽罩頂,是人人豔羨的金飯碗。 

5、軍警:軍帽,警帽,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是權利的象徵。 

6、女性:頭戴美式船型帽,配上大波浪,嫵媚妖豔;也有狗皮大棉帽下,

        露出兩條羊角小辮,嬌俏可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