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石城:

位於隘寮南溪上游支流 I-ijabulu 溪左岸, tjuliljing 山東面山腹海拔約 800-850 公尺,臨近大武山,距屏東市東方約 39 公里,有一座以石版屋築成,區內種植不少檳榔,傍晚炊煙裊裊,雲海美景現於前,可稱是一個美麗的檳榔石城。

全盛時期有二百多戶,分佈在整個山坡上,分成 11 小部落居住,部落周圍設有籬笆為防禦,以竹刺構成,把竹枝削尖,尖端朝上插於地,竹刺高約六尺,插竹地帶寬約二尺,沒有竹的地方,則種植帶刺的灌木叢,阻止敵人攻擊,在部落的出口處設有門,門以樹枝做成,白天暢通,晚上則關閉以防敵人攻擊,門的看守有專人負責,採輪流制,部落裡面還有青年宿舍( cakar )以做為警戒用,而這些防禦設施,於日據時代實施警察管理後,互襲的情形已沒有,就已拆除不復見。

此地年平均溫度 19.8 度 C ,全年以一月平均溫度 15.1 度 C 最低,以七月平均溫度 23 度 C 最高,雨量比平地略多,基於上所列溫度、雨量,應該很適合作物生長,但這裡耕地坡度較大,且較無灌溉、施肥的概念,逐發展出 ” 游耕 ” 農業,但近來已有噴灑設施,已不再到處游耕。

目前的舊排灣村,其實就是由 Liumar 、 Tusantaf 、 Balalan 、 Liwakao 四小部落所組合而成,總稱為 taivavava w,而在日據時代,本社群是由下paiwan社和taravakung社組成,前者現稱排灣村,後者現稱瑪家村崑山巷,而下paiwan社在日據時代昭和6年(1931年)有1604人, 下 paiwan 社於 1913 年調查只剩 12 部落,而在以前是有較多的部落,或因部落合併、天災不再適合居住等,故部落數慢慢減少,至光復 1945 年後就只剩 Liumar 、 Tusantaf 、 Balalan 、 Liwakao 四部落也就是目前所見的舊筏灣。 日據時代 當時記載 下 paiwan社 有: Tucunu ( 46 戶)、 Liumar ( 34 戶)、 Tusantaf ( 23 戶)、 Balalan ( 30 戶)、 Liwakao ( 13 戶)、 Tumalagan ( 6 戶)、 Tutataqan ( 4 戶)、 Kalapayan ( 15 戶)、 Masilid ( 8 戶)、 Zipel ( 14 戶)、 Validiyan ( 3 戶) 11 個部落共 196 戶,再加遷移到較遠的 Taravakung ( 40戶)共計236戶,是排灣族vutsul群社中的最大社 。

訪問對象:金耆老( 1929 年出生)、徐定先生( 1929 年出生)、蔡先生( 1959 年出生)

整理紀錄:雯秀、小瑜、小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