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之路:

政府在民國 63 年( 1974 年)把 paiwan(筏灣)、padain(高燕)、tsalisi (射鹿)三地居民,遷移到瑪家鄉佳義村境內,阿德叔叔回憶到當時:由於國小畢業( 1972 年)後沒繼續升學,有一陣子出外工作,後來與家人留在山上,到處打獵,那時山上的動物,像山豬、飛鼠、山羌還很多,一個晚上打到幾隻是沒問題,到外面的交通是走日據時代的聯絡道,有時碰到山崩,則會走古道,繞過山崩處,再走回聯絡道,要一直走到瑪家村才有車子可搭乘,也曾搬著麵粉、糧食走過古道回到部落,在乾季時,也曾沿隘寮南溪上行到支流處,再爬到聯絡道,順著聯絡道回到部落,那時山上須兩人圍抱的大樹沿路還有很多。

而訪問本校陳校長也回憶到:小時候跟隨當警察的養父,於二年級( 1957 年)搬到筏灣,是走日據聯絡道,背著糧食跟在父親後面,因為實在要走很久,每次都會一直問快到了沒有,結果也都是轉個彎或這山過了就到了,當時的路況保持的還算不錯,路上都沒雜草,路寬大概五、六尺,在小溪處都架有木橋,是用一根一根的樹幹架起來,並使用樹籐綁起來,也有用ㄇ字鐵釘固定的,有些地方路的兩旁還擺有石頭美化,而路基是用石頭堆砌起來,如果走路從水門走到筏灣,都是一大早五點多就出發,到達筏灣已經是三、四點了,而三年級( 1958 年)搬到 tsalisi (射鹿,在筏灣對面山上)就要走到晚上七點。而河道也走過兩次,雖比較近,但要在乾季才能走,而且後半段的上坡,也讓小孩子的他吃不消。

我們這次共訪問到陳校長、蔡叔叔、卓爺爺、金叔叔、潘叔叔,並且和老師一起翻閱有關書籍,確定了溯溪上行、排灣古道、日聯絡道、產業道路等四條筏灣向西與外聯絡的道路,老師說:當然還有向南往舊平和的古道、及向西南由崑山往佳義舊社的古道,但這都已超過我們的能力,因為時隔久遠,又很少人走,本來要請潘叔叔帶我們走舊平和的古道,但他先去探路,光砍草就花了大半天,望著前途茫茫及我們的安全,只好作罷,而這次我們能走上舊道、找到古道,都讓我們感到驕傲,特別要感謝帶我們走過的蔡叔叔、卓爺爺、金叔叔、潘叔叔,因為我們記錄下了難得的回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