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聯絡道:

日本人於 1895 年佔據統治臺灣,日本人的政治勢力是採漸進式的,慢慢的才延伸到山地,於明治 39 年( 1906 年)在北葉設立番務官吏派出所,在隔年,明治 40 年( 1907 年)始在筏灣設立機關,開始警察管理。一直到大正 3 年(民國 3 年, 1914 年),日本在筏灣的勢力已趨穩固;開始沒收居民打獵的武器。

大正 14 年(民國 14 年, 1925 年),在日本警察的監督下,開始徵招瑪家社、筏灣社社民,開築到瑪家的道路,此道路共花了三年,到昭和 3 年(民國 17 年, 1928 年)瑪筏聯絡道始告完成,筏灣對外的交通終告改善。在聯絡道完成之前,筏灣到瑪家是走古道,不論是下方或上方的古道,都是屬人行小路,相較於聯絡道不只窄又陡,好不好走,當然想就知道,一定是難走的。

瑪筏聯絡可分兩段來說,第一段是從北葉村到瑪家村,這一段就是目前的屏 35 縣道,其道路即是順著日據時代原道擴寬而成,原道據記載是可容牛車通過,不過因已經擴寬沒辦法看到原路基,而無法量出實際寬度。第二段是從瑪家村到舊筏灣村,路基是穿過現在瑪家村天主教堂下方,再通過墓園沿著山坡往東,在瑪家村這段,現在大都被開闢成梯田,惟在樹叢裡道路隱約可見,而在梯田中,如在當地人指引下,仔細找尚能見到當時的石砌路基,摻雜在

梯田擋土牆中,不過一出瑪家村,就碰到一大片近四十公尺寬的崩落坡,而無法前行,隔著崩落坡望過去是一片樹叢,無法看出路基。

我們在當地崑山潘先生的帶領下,從上方產業道路繞過瑪家村的崩落坡,再從林道下切到檳榔園,那裡有一個灌溉蓄水池,停車下車步行,往下走的這一段,應算難度中級的道路,要走上 30 分鐘才能看到聯絡道的遺跡,聯絡道完成至今已將近 80 年,在上方產業道路完成後,就少有人使用,只剩部落獵人,偶而還會經過,一路走來石砌路基斷斷續續,隱約可見,但沿途山崩、土石流情形嚴重,無法完全順著聯絡道前行,小溪處的木橋更是不見蹤影,只能用聽的想像一下喔!不過我們憑著想像,還有看看石砌路基,也畫下了當時情景,潘先生直誇畫的真像。

訪問對象:潘先生( 1957 年出生)、卓 VuVu ( 1946 年出生)、蔡先生( 1959 年出生)

整理紀錄:康柔、小瑜、小柔、佳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