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志工媽媽的帶領下,我們一群人來到了新竹縣北埔鄉「番薯伯焢窯
」農莊,經由農莊主人的安排,我們訪問到高齡70的番薯伯─莊老先生。番薯伯親切的接受我們的訪問,充分的展現出長者風範,令我們大感佩服
。以下是我們整理後的訪談精要:
問:番薯適合種植在什麼樣的田地?
答:第一要選擇陽光照得到的地方,排水也要良好的田地是最適合的。
問:番薯隨時都可種植嗎?
答:要看選擇的品種 ,一般都是分兩期。第一期大約150天就要採收,第二期天氣比較 熱大約120天就可採收。
問:種植的過程中最需要注意什麼?
答:剛種植下去的時候,大約2~3星期就須灌水,否則苗會被蟲咬。同時也必須將苗拉鬆,避免野莖防礙番薯生長。
問:如何採收?
答:台灣南部種植面積廣,目前都以機器採收。北部地區種植面積小,則以牛氂田來採收。採收的同時,還要將番薯分大、中、小三級,大的由產銷般負責收購,賣給店家或作餅,或作點心之用。中的番薯用來焢窯再適當也不過了,至於最小的番薯則用來餵豬或餵雞鴨等等的用途。
問:一棵種苗會長幾棵番薯?
答:以桃園一號為例,在秋前種植的番薯比較大,一苗大約可收成3、4條
,量較少。秋後種植的番薯體型較小,但數量較多,一苗也有可能收成十幾條呢!
問:現在番薯的品種有都是以前原有的嗎?
答:不、不、不,幾乎所有的品種都經過農民試種後改良的。我本身是北埔鄉番薯產銷班第一班的班長,北埔鄉所種植的是桃園一號的改良品種,光復前的品種沒有號碼,光復後經過改良的品種太多了,所以以編號來區分。至於各地品種的用途,也不盡相同,端視需求而定。有的番薯是甜而水分多,但質地軟,不適合焢窯,也不適合做餅做薯條。桃園一號則是質硬,甜度高,較適合焢窯。
問:番薯種植的方式,以前和現在有無不同?
答:完全不同了!以前番薯種植完全是利用手工,從鬆土到種苗完全要靠牛犛與人工。現在的番薯田,不管種植或收成靠的都是機器,和以前比較起來,那真是輕鬆多了!
問:番薯遇上天災怎麼辦呢?
答:颱風淹水若超過兩天,番薯就會爛掉,若是遇上乾旱,番薯就會被蟲咬而無法收成。
問:番薯伯從何時到北埔居住?能描述一下當時的情況嗎?
答:家父在日據時代就在此居住了。光復前我大概九歲,當時沒有米食,番薯是主要糧食。為了怕引起火災,也怕焢好的番薯被偷走,焢窯還要偷偷摸摸,避免引人注意。因為日據時代,空襲、炮火連連,稻米難以收成
,番薯便成為家家戶戶的救災主食。
問:農莊是如何轉型為目前的經營模式?
答:老一輩的農民年紀愈來愈大,年輕人也大多出外謀生,農業社會漸漸沒落,農作物的耕種也愈來愈少,而政府也陸續開放一些農作物與稻米進口,在考慮到農產品經濟效益與日後的競爭下,政府開始鼓勵農民轉型。民國87年在農委會、改良場、北埔鄉農會的輔導下開始轉型,前兩年由我獨立經營,第三、四年後,農莊漸有起色,才請兒子和媳婦回來幫忙。由於年輕人善用網路的優勢,美化包裝,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問:目前種植番薯的農民是否減少了?經濟價值如何?
答:種番薯的人是少了,但經濟效益不錯,以前是種給豬吃,現在是賣給人吃,利潤不錯。一般來說,老人家缺少運動,容易造成便秘,而地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增進腸子蠕動,幫助消化,一天吃上一次番薯,如廁就會順暢許多。報章雜誌也都有報導,吃番薯可以防癌,而且最好帶皮一起吃呢!
問:焢窯的由來?
答:焢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傳統的土窯,另一種是磚窯,從日據時代焢窯就一直是用土窯,在第二期稻穀收成後,牛犁將土翻鬆後,將較硬的泥塊挖出,晾乾後土質較結實即成土塊就可用來造窯。燒窯到開窯這其中的樂趣與體驗不是現代的磚窯可比擬,因為磚窯是現成的,少了造窯這道手續就少了一些體會,不過磚窯算是較方便的焢窯方式了。目前北埔鄉可焢窯的農場大約有六家,都是沿用傳統方式土窯,歡迎你們有空來北埔焢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