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區的歷史發展大約從西元1698年開始,當時從中國廣州省嘉平鎮等地渡海來台的居民,從麟洛河逆流而上再沿隘寮溪沿岸到武洛間開墾,使得武洛從而變成大庄頭,但因於武洛水患頻繁使得當地居民只能另外尋覓其他定居場所,當時的武洛右堆因為剿平吳福生之亂有功,直到乾隆元年至西元1736年清政府才批准進入開墾,當時統領林桂山和林豐山兄弟向政府申請開墾仍屬禁墾區的美濃,至清朝乾隆元年(西元1726年)清朝核准後林氏兄弟率武洛庄民前往定居於靈山、雙峰山和月光山的山麓,建立擁有16姓、24座夥房的『瀰濃庄』,陸陸續續的鎮平縣的居民來到龍肚庄、九芎林竹頭角和中壇開墾定居,至乾隆13年(西元1748年)李九豐在中壇拓墾使美濃當地的聚落發展已成形,設有管事處理行政、教育等民生事務,隸屬於台南府鳳山縣;在西元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台灣割讓給日本,瀰濃庄改名為台南蕃薯寮辦務署 ,後又合併阿猴廳成為瀰濃區役場,1920年廢廳廢州實施地方自治,將龍肚、中壇和瀰濃三區合併為美濃庒,並於1935年成為役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後設鎮隸屬高雄縣,成立高雄市美濃區至今。
美濃是臺灣客家六堆中之右堆,由於清領時期大量客家漢人至六堆地區開墾, 使得美濃至今仍保有豐富客家文化,並稱為南臺灣最著名之客家文化地區之一。其境內居民仍多屬客家人,大約佔93.5%左右。當年的秋天,林氏兄弟率武洛庄民至美濃,美濃的原名為「瀰濃」,在日治時代大正九年,被日人依其本國地名改為美濃。
「瀰濃」的說法多達七種,其中以清雍正中葉繪製的「雍正台灣輿圖」出現 的「彌濃山」,是最早出現「彌濃」二字,因此命名為瀰濃。另一種說法是, 乾隆初年,美濃庄之所以取名為「瀰濃」,乃因該地以水為源,汲用不絕,而取瀰,居民以農為生,而取瀰。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治理當地之後,當地行政區劃改隸臺南蕃薯寮辦務署,並於後來被併入阿猴廳設立瀰濃區役場。1920年,統治當局將阿猴廳併入高雄州。2010年12 月25日,隨著五都合併升格,改制為美濃區,隸屬大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