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境探索

粄條是流行於華南、粵東、台灣地區的客家美食。是大米類副食產品。美濃粄條的名稱由來是,因為攤開的粄條像是洗臉的毛巾,所以客家話又稱為「面帕粄」。

在過去,客家先民飽受戰亂、匪禍和飢荒之苦而被迫遷徙,顛沛流離長途跋涉之後,每遷居一地,又得在艱難的環境條件下重建家園,生活必須絕對的節儉和勤勞。由於生鮮食品不容易取得和長久保藏,於是再加工食品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飲食中就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於客家人來說,除了日常生活食用的米飯、粥品以外,客家人也和其他中國南方的居民一樣,藉用米的物質特點製作出較耐久藏的「粄」,而「粄」類食品在客家飲食當中,十分的受到重視。所謂「粄」也就是福佬人所說的「粿」。客家人把米加水磨成漿,再壓去水分所得到的米粉,叫做「粄粢」,而用米粉製作成的各種糕點食品稱為「粄」。而我們只要稍加比較,便會發現「粄」類食品在實質上,和中國北方人用小麥麵團製作各式各樣的點心、麵食,其實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粄條一詞多用於北部新竹的客家聚落,南部的美濃人則稱之為「面帕粄」,因為客家人叫毛巾為「面帕」,而粄條做出來最原始的形狀為毛巾一般的「方型」便得此名。新竹新埔與高雄美濃雙雙並列為客家粄條美食的重鎮,形成「北新埔、南美濃」之新埔人叫它「粄條」,兩地方的粄條不完全相同:新埔粄條大多以純米漿製作,因為不加粉,吃起來滑嫩Q彈且比較容易斷,使用油蔥酥調味並搭配炒豬肉絲;而美濃粄條多會於糯米粉中混入少許太白粉或番薯粉,口感較有嚼勁,配料則是清燙豬肉片和在地的美濃小韭菜,各有獨特風味,都是客家的傳統好味道。





建議使用 Google Chrome 瀏覽器 及 1920*1080 解析度可得最佳瀏覽效果
2020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網頁比賽│參賽類別:高中職 地方特產特色│花花工作室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