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恐龍

在古老的中生代時期,存在著一種曾是世界上最興盛、壯麗的種族,這種族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約1億4千萬年之久。 但在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滅絕了當時地球約90%的生物種類,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以及多種的植物與無脊椎動物,都在這次事件中滅絕。
接下來我們將進入恐龍的天堂,帶您了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霸主-恐龍!

What's dinosaur?

恐龍是恐龍總目(學名:Dinosauria)的通稱,出現於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約1億4千萬年之久。

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所有非鳥恐龍以及小部分鳥形恐龍於約6千6百萬年前,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即俗稱的恐龍大滅絕),僅有鳥形恐龍中的鳥類存活下來。

About dinosaur.

對於人類而言,恐龍是一類充滿神秘感的巨大生物。因此恐龍已成為大眾文化與媒體的一部分。世界各地的公園與博物館多有恐龍展覽,這些展覽更使大眾增加對恐龍的興趣。

大眾對於恐龍的興趣有助於恐龍科學的發展。博物館之間的競爭,使學者們極力發現更多、更奇特的化石,有助於古生物學的發展。

遠古史事

Come on! Follow me! See the history.

恐龍與牠們的主龍類祖先在三疊紀中到晚期分開演化,接近2億3000萬年前,古生物學家認為始盜龍的外表類似所有恐龍的共同祖;如果屬實,則顯示最早的恐龍應該是種小型、二足掠食動物。 在阿根廷的三疊紀中期地層所發現的原始、類似恐龍的鳥頸類主龍,例如:馬拉鱷龍與兔蜥,也支持這個說法;已出土的化石證據顯示這群動物都為小型、二足掠食動物。 恐龍剛出現時,陸地上有多種不同的動物,例如堅蜥目、勞氏鱷類、鳥鱷科、喙頭龍目等原始主龍形下綱等獸孔目動物,而這些動物大部分在三疊紀後期的兩次滅絕事件中滅亡後, 鱷形超目、恐龍、哺乳類、翼龍目、有鱗目與烏龜才開始佔據陸地的生態系統。

三疊紀

三疊紀是2.51億至2.01億年前的一個地質時代,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 三疊紀的開始和結束各以一次滅絕事件為標誌。雖然這段時間的岩石標誌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準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 其誤差在正負數百萬年。三疊紀的名稱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馮·阿爾伯提起的,他將在中歐普遍存在的位於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頁岩以及其間的紅色的三層岩石層統稱為三疊紀。 標誌三疊紀的典型的紅色沙岩說明當時的氣候比較溫暖乾燥,沒有任何冰川的跡象。今天一般認為當時在兩極沒有陸地或覆冰。 因為當時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因此當時的海岸線比今天要短得多,三疊紀時遺留下來的近海沉積比較少,只有在西歐比較豐富。 因此三疊紀的分層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帶的生物化石來分的。

侏羅紀

侏羅紀約2億0100萬年前到1億4500萬年前的一個地質時代,界於三疊紀和白堊紀之間。 開始於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雖然這段時間的岩石標誌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準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 侏羅紀前期,因為經歷大滅絕,所以各種動植物都非常稀少(就是地球生物準備在一次慢慢出現),但其中恐龍總目一枝獨秀,伺機稱霸陸地。侏羅紀中晚期以後,恐龍成為地球上最繁榮昌盛的優勢物種, 此後恐龍統治地球1.5億年,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

現已發現的化石,記載了侏羅紀氣候環境和構造活動十分獨特。盤古大陸自泥盆紀形成以來至三疊紀持續維持, 但在晚三疊世後開始分裂。晚侏羅世時,十足的板塊運動,導致了南美洲的南部從非洲分開。勞亞古大陸也逐漸地從非洲和南美洲分離開,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灣。 沿著這些裂谷大陸的邊緣,火山活動頻繁。與此同時,歐亞大陸(歐亞)南下,縮小了特提斯洋。侏羅紀海平面的不斷上升,北美和歐洲間形成了大陸邊緣的海道。 侏羅紀時期,地球上要比三疊紀時擁有更多的獨立陸塊,導致海岸帶增多。 整個侏羅紀世界,大多數時期處於溫暖和潮濕,酷似溫室氣候。當時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亞和南極洲豐富的煤炭資源。儘管那時有局部的乾旱地區,但絕大多數盤古大陸, 均處於鬱鬱蔥蔥的綠洲。勞亞大陸(Laurasia)和南部的岡瓦納大陸生物群,在許多方面,仍然十分獨特。不過侏羅紀時,動物群具備了較多的洲際色彩。現已發現,一些動物和植物物種,幾乎遍及全世界, 而不是只被限制在特定區域。

距今約1億8000萬年至1億4400萬年前的侏羅紀後期,邦格亞大陸開始正式分裂。北美洲邊向右繞轉,邊遠離非洲。此時,大陸仍和北歐連在一起,但接觸的地區幾乎都為淺海,故無連綿不斷的乾燥陸地。

白堊紀

白堊紀因歐洲西部該年代的地層主要為白堊沉積而得名。恐龍的種類在這一時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是恐龍時代的頂峰時期,白堊紀是中生代最後一個紀, 白堊紀位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約1億455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三疊紀的開始和結束各以一次滅絕事件為標誌。雖然這段時間的岩石標誌非常明顯和清晰, 其開始和結束的準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在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而得名。根據主流學說,大氣層中因撞擊事件或火山爆發所造成的微粒遮蔽了陽光, 減少抵達地表的太陽能,導致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衰退或滅絕。如同現今的狀況,在白堊紀晚期,食物鏈底層也是由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構成,例如浮游植物與陸地植物。 證據顯示,草食性動物因所依賴的植物衰退,而數量減少;同樣地,頂級掠食者(例如暴龍)也接連受到影響。

Q&A

1.板龍全身最長可到幾公尺?

a.6公尺 b.9公尺 c. 12公尺


2.鼠龍聽起來就是小小隻的!那麼牠究竟是多長呢?

a.幼年70公分,成年2~3公尺 b.幼年70公分,成年1~2公尺 c. 幼年80公分,成年3公尺


3.擁有被古生物學家稱之為「水陸兩棲的殺手」的恐龍?

a.幻龍 b.板龍 c. 翼龍


4.口中長有不同類型牙齒的恐龍是?

a.異齒龍 b.暴龍 c. 尼斯湖水怪


5.像穿著一身盔甲的恐龍是?

a.小盾龍 b.腫頭龍 c. 華陽龍


6.目前發現體型最大的恐龍?

a.地震龍 b.暴龍 c. 超龍


7.哪一種恐龍會用鼻子攻擊其他恐龍?

a.角鼻龍 b.永川龍 c. 異特龍


8.地球上出現最早的鳥是?

a.始祖鳥 b.祖先鳥 c. 企鵝


9.最像鸚鵡的恐龍?

>a.鸚鵡 b.鸚鵡龍 c. 始祖鳥


10.傷齒龍一巢約有20顆蛋,請問牠一次生幾顆?

a.1顆 b.2顆 c. 3顆


11.恐龍胚胎的哪個部分比例比成體大?

a.頭部 b.頸部 c. 屁股


12.恐龍蛋分為三層,請問由外至內依序為?

a.乳突層/柵狀層/外層 b.外層/柵狀層/乳突層 c. 外層/乳突層/柵狀層


13.沒有角的恐龍?

a.原角龍 b.刺盾角龍 c. 三角龍


14.後頭龍的頭顱厚達幾公分?

a.23公分 b.25公分 c. 50公分

環境變遷

多重撞擊事件

目前已經發現數個隕石坑,形成時間相當於白堊紀-古近紀界線。 這些發現指出,當時可能有多次撞擊事件發生;這種模式類似發生在1994年的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因為潮汐力而分裂, 數個碎片在接下來的幾天內陸續撞擊木星。這些隕石坑包含:烏克蘭的波泰士隕石坑,直徑24公里,形成時間約在距今6517萬年前、北海的銀坑隕石坑, 直徑20公里,形成時間約在距今6,500萬年前到6,000萬年前。位於印度外海的濕婆隕石坑,當時位於特提斯洋,也是多重撞擊事件的可能隕石坑之一 。 在2004年,J. David Archibald與David E. Fastovsky試圖提出一個結合多重原因的滅絕理論,包含:火山爆發、海退、以及撞擊事件。 恐龍是當時最大的脊椎動物,首先受到環境改變的衝擊,多樣性開始衰退。

火山爆發噴出的懸浮粒子,使得全球氣候逐漸冷卻、乾旱。最後,撞擊事件導致依賴光合作用的食物鏈崩潰,並衝擊已經衰退的陸地食物鏈與海洋食物鏈。 多重原因理論與單一原因理論的差別在於,單一原因難以達成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也難以解釋滅絕的模式。 撞擊事件可能會造成酸雨,這依撞擊發生地點的地層成分而定。但科學家指出,酸雨造成的影響相對而言較小,而且最多持續約12年。


彗星碰撞說

『彗星碰撞說』是以古生物學者─大衛.勞普以及約翰.塞普柯斯基發表的「古生物的絕種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論點為開端而產生的。 路易.阿爾巴勒茲將這個論點及自己的理論送給天體物理學者─查理.謬拉,後來謬拉就認為是由於太陽的半星復仇女神星的引力,週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緣故。


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後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 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氣候變動說

由於大陸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食物缺乏而導致了恐龍的滅亡。


海洋退潮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 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


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 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牠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 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牠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 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 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自相殘殺說

有人認為造成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自相殘殺的結果─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恐龍為食,肉食恐龍增加,草食恐龍自然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消失,肉食恐龍因無肉可食,就自相殘殺,最後終於同歸於盡。


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牠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 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哺乳類戰勝了恐龍,那麼隨著哺乳類化石的增加,恐龍的化石應逐漸減少才對,但事實上並沒有出現這種化石交替的現象。       哺乳類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龍的時代終了之後。而且,恐龍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間消失。因此,恐龍被哺乳類消滅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 反而走向自滅之途。不過,並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 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 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可知,恐龍曾生存於很長的期間內,因此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有不少人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 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我方觀點


對於導致恐龍滅亡之論點,我方選擇支持「多重撞擊事件」,即認為恐龍一系滅絕的最大原因並非只有一項。 我們可以推測,恐龍興許是藉由某種媒介影響,進而引起了一連鎖的災難性事件,才通向恐龍覆滅的結局。 並且在此論述前有一前提:在地球為圓體的情況下,若只是隕石單一地撞擊地球,要招致全世界的生物於同一時代衰亡、甚至部分種族絕種,是一件概率近乎為零的天方夜譚。 由此,我方對此事故下了一個結論:「恐龍滅絕」是隕石撞擊地球後,引發的連鎖事件的演變結果之一!

幕後團隊


組長:賴乙瑄(拍攝相片&日誌填寫)

心得:這次的網站作業,是我們第一次合作做一個網頁,每個人都分工進行作業,有的人查詢資料,有的人拍攝相片。 大家都認真的互相幫助,想讓這次的作業做的更好。這次的專題作業 其實我們在討論主題時,有遇到許多瓶頸,當時的我們將主題放在台中之旅,也計畫了去台中的旅程, 並且順利到達台中,但要開始製作時卻發現這個主題並不好做,才臨時更改了方向,嘉蘭老師也建議我們去看近期的恐龍展,我們討論過後也覺得不錯,可以嘗試,之後就開始著手進行分工以及討論。 我負責的工作是拍攝照片以及影像處理,雖然我的分配到的那些,但是我也有幫助我的夥伴統整資料、以及製作表單,雖然我做的東西微不足道,但是能幫上夥伴的忙也十分開心!


副組長:巫若寧(蒐集素材&整理資料)

心得:這一次的專題作業應該是少數可以在班上和同學們一起團隊合作完成作品的一個機會,從討論到完成最後的成品大概也花上了一個學期左右的時間,光是在決定主題就花了一段時間了, 還有決定主題後並且實地去走一遍之後,才發現了這個主題並不是我們真正所想要的,也並沒有這麼合適,所以經過了一段小組之間的討論後, 決定更改我們的主題,但其實改主題後所剩下的時間並不是很長,每個組員都希望能在時間內完成,所以很感謝負責各種不同工作項目的同學都很努力的一起完成這個網頁。


組員:李維中(蒐集素材&整理資料)

心得:嗨~我是李維中,我的工作是查找資料, 我找的是三疊紀時代的恐龍,在以前,我就非常喜歡恐龍,所以我在找資料的期間很開心, 因為我可以認識到很多的恐龍,而且更讓我知道每隻不同恐龍的習性和生活方式, 我們這一組還特地去到台北看展覽,因為我那一天有事所以我去不了,但我還是很羨慕他們能去參觀, 雖然現在我們看不到恐龍,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化石裡看到在幾億萬年前,真的有這種生物存在在地球上, 現代的生物學家雖然不能真正的推算出恐龍為什麼會突然被滅絕,但我們還是能從當時的環境了解到原因,這也可以讓我們對比下現代環境有什麼差異。


組員:林微閔(蒐集素材&整理資料)

心得:這次的專題歷經的很多時間才完成,人多意見雜,主題也是經過很多次的修改與討論才定下來,原本的主題是要去台中蒐集資料,可是後來發現這個方向不太好做, 經過反覆的修改,我們的主題確定更換之後就去看恐龍展。在組別裡我是負責統整資料的,一開始資料真的很多,也花了許多的心力才完成, 但在這過程中我很喜歡其他組員一起做事的感覺,享受分工合作的過程,畢竟能這麼多人一起完成這個專題的經驗很難得


組員:吳峻興(整理資料&網頁設計)

心得:耶~我是吳峻興!在這次專題網頁的製作中,我是負責網頁設計及協助查找資料,我的小組夥伴是王語瑄,他真的很罩!半夜寫網頁到隔天早上,超辛苦的QQ 這次的主題是恐龍與地球環境的變遷,在製作網頁的過程中,我不斷反思一件事,恐龍的滅亡與地球環境這兩個主題到底要怎樣才能夠融合呢? 直到與家人聊天後,家人給出建議,把恐龍滅絕和我們所住的地球因環境問題可能使人類「滅亡」合在一起就可以啦!!! 大家都說,寫網頁很累很累,但是我覺得只要能做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那就輕鬆很多了! 我很謝謝我們這組最後能夠選擇恐龍這個主題!我愛你悶థ౪థ


組員:王語瑄(網頁設計&美工設計)

心得:這次負責協助網頁設計、部分美工及協助查找資料,在過程中,雖然很辛苦,但是看到自己打出來的網頁,能夠呈現在螢幕上給大家看真的很感動! 雖然做的沒有到很好,不過也謝謝大家認同我!


組員:盧逸杰(拍攝影片&美工設計)

心得:這次的專題網頁製作,原本的規劃是要做介紹臺中的網頁,但在去完台中嘗試開始架設網頁時,卻遇到重重關卡,發現這個主題並不好做, 於是我們決定轉換主題,換成去參觀當時的恐龍展,但是在要去看的那一天,我生病請假沒有去,不過我的票還在所以應該可以自己去然後做一段小影片放到網頁上。 我這次負責的部分只有想Q&A跟製作影片的部分,影片預計會在2月底完成。 雖然我做的事情真的很少,但和大家一起做事真的很開心,大家一起努力完成一個網頁,比一個人做出來更加的有成就感。


組員:莊惠晴(美工設計)

心得:在這組的工作我是美工,但似乎沒幫上什麼忙,我很慚愧,但是我很期待出來後的成品。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學習如何溝通以及分享,很開心能夠分到這一組。 在過程中即使有些爭吵,也都能透過溝通解決,很期待我們的作品能拿到佳作,這樣才不辜負大家的努力。


組員:院靖婷(拍攝相片&影像處理)

心得:在恐龍這個主題的前身,是台中一日遊的行程規劃,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達成共識就急著出發去台中,不過沒關係, 我就把這次的台中之旅當作出去郊遊吧!之後我們就討論了很多議題,最後就決定用恐龍作為這次的主題, 而且為了增加真實性,我們還去了華山的超大恐龍展,哪裡的恐龍真的超真實,還有恐龍的骨頭,感覺就是恐龍愛好者的天堂啊! 在展覽裡面,有很多解說恐龍的立牌、有趣的問答、自己動手挖化石等等的設置,甚至還設有專人為你導覽。 看完展覽我們就在華山稍微逛逛,哪裡真的都是工業風的造景,整個感覺就很棒,我很喜歡。 結束這次旅程我們拍了很多照片,也收穫了很多關於恐龍的知識,雖然沒有整組都到期,但是沒來恐龍展的那些人,都有格外認真專注在自己該做的工作。 真的很棒!


組員:黃紫瑜(拍攝相片&影像處理)

心得:這次做的網頁是跟恐龍有關的主題,這是我第一次從頭就參與製作的網站。 從最一開始的主題訂製、實際參訪到後面的網頁製作,雖然我沒有沒有參與到網頁製作的部分,但我還是很享受製作的過程。 雖然製作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像大家的意見都不他一樣不然就是沒有人提出意見,導致進度停滯不前,不過後來還是完成了。 而且遇到問題反而能更加明確的知道我們的問題出在哪,所以我覺得這次是個很好的經驗。 希望這個作品能讓大家喜歡。

@ with CLV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