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


厚頭龍

厚頭龍

基本介紹
又名腫頭龍,在希臘文意為「有厚頭的蜥蜴」,屬於厚頭龍科,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厚頭龍是草食性或雜食性恐龍。
特徵
厚頭龍具有厚顱頂,厚度可達25厘米,後肢長,前肢小,身長約4.5公尺,重量可達450公斤。厚頭龍的頭部短,上有大型、圓形眼窩,朝向前方,顯示厚頭龍具有良好的視力。厚頭龍的嘴尖小,具有喙狀嘴,牙齒小,齒冠呈葉狀,頸部成S或U形彎曲。
發現歷史
早在1850年代,便已發現厚頭龍的化石。


暴龍

暴龍

基本介紹
屬於暴龍科的巨型獸腳類恐龍,名字的拉丁文含義是「蜥蜴中的暴君」,生存於白堊紀末期,暴龍屬擁有目前已知動物中最大級別的咬合力,咬合力將近6公噸、相當於一隻大象的重量。
特徵
身長12.8公尺,臀部高達4公尺,暴龍的體重估計值的變化很大,目前的估計值多在5到10噸之間,平均體重7.2噸。暴龍的頭顱骨後方寬廣,口鼻部狹窄,眼睛朝向前面,使雙眼的視覺重疊區比較大,可以看到更廣的立體影像頭。頭顱骨上有大型洞孔,可減輕頭部重量,並提供肌肉附著點。頭顱骨的許多骨頭內有微小的空間,可使頭部較輕、更為靈活。這特點與其它的頭部特徵,使暴龍科具有強大的咬合力
發現歷史
1900年,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副館長巴納姆·布朗(Barnum Brown)在懷俄明州東部發現了第一個暴龍的部份身體骨骼。1902年,巴納姆·布朗在蒙大拿州的海爾河組發現另一個暴龍的部份身體骨骼


福井盜龍

福井盜龍

基本介紹
福井盜龍最初被認為是屬於馳龍科,但經研究牠的化石後,認為是異特龍的近親,是種中型肉食性恐龍,化石發現於日本的下白堊紀地層。
特徵
身長估計約4.2公尺,被估計是未成熟的個體,而成年個體則會更大。
發現歷史
在發現初期,這個標本曾有一些混淆,就是牠們的指爪被誤認為馳龍科的腳部趾爪。目前福井盜龍被認為是異特龍超科的原始物種,可能與澳洲的異特龍相似,或是同一物種。


三角龍

三角龍

基本介紹
是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一屬,是種食植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
特徵
全長大約有7到10公尺,臀部高度為2.5到3公尺,重達6到12噸,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其中眼窩上的兩根觭角非常之長,嘴巴有像鸚鵡一樣的喙。三角龍的口鼻部上方有一跟鼻角,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額角,額角可長達1公尺。
發現歷史
化石發現於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垂克階)地層,在美國發現的化石尤其多,在加拿大、墨西哥也有大量出土。


平衡恐爪龍

平衡恐爪龍

基本介紹
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下白堊紀,,因為牠的後肢第二趾上有非常大,呈鐮刀狀的趾爪,在行走時第二趾可能會縮起,僅使用第三、第四趾行走。
特徵
體型可達3.5公尺,頭顱骨最大可達41公分長,臀部高度為0.87公尺,而體重可達90公斤。恐爪龍有大型手掌與三根手指。第一指最短,而第二指最長。每隻後肢的第二趾都有鐮刀狀的趾爪,長度約12公分,有可能是作為捕獵動物。
發現歷史
恐爪龍的第一副化石,是在1931年由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所帶領的隊伍在蒙大拿州南部發現。


色拉瑞氏新獵龍

色拉瑞氏新獵龍

基本介紹
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約1億2500萬年前。自從化石發現於英國威特島之後,牠們成為最著名的歐洲肉食性恐龍之一。
特徵
新獵龍身長接近7.5公尺,並擁有修長的體型。某些化石顯示牠們身長可能達約10公尺,但這些化石非常零碎、不完整。
發現歷史
新獵龍模式種的第一個化石是在1978年發現,發現於威特島西南方的白堊懸崖,直到1996年才發現新的化石。

@ with CLVSC D.P group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