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在這一年多尋根找祝福的纏花專題系列探索,團隊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完整地呈現內容,並將纏花的精髓介紹的淋漓盡致;從聽演講、實作、參訪、親赴宜蘭專訪陳惠美老師、到觀摩中華纏花藝術協會曾國棻理事長的纏花教學課堂,一切都只為蒐集更完整的資料,寫文案時更是逐句斟酌,力求言從字順完整表達,也不停地反覆思考讓網站設計更為吸晴的改版設計,一切的過程從無到有,付出的心血無法言喻、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亦是十足,而這正印證了纏花工藝技法的禪意與工藝師堅持傳統又不斷求變的創新作為。

在此次專題製作過程要特別感謝纏繞祝福團隊的夥伴及老師群,因為有組員的分工合作,及老師的協助指導,還有纏花尋根過程中提供協助的所有人,才能讓專題網頁順利完成,同時也培養出團隊絕佳的默契,因為能感受「感恩、不忘本」,藉由團隊成員們在校所學的專業能力呈現臺灣傳統工藝文化在無弗界的網路中流傳,期待能掀起一波波熱潮。


最後期望透過「纏花似錦-春仔花的華麗轉身」網站,能完整陳述纏花新的時空印記,不僅傳承纏花製作技藝,更傳遞纏花賦予的歷史意義,綿延無限的祝福,再藉由前輩的傾心投入,及後人的全力推廣,將傳統纏花結合生活時尚美學,躍上國際舞台。  

纏繞祝福學生群

專題指導老師群

(左)指導老師團隊--(右)纏繞祝福學生團隊實作藝品

隨著時代潮流的推進,臺灣工藝的發展亦不能囿於傳統,纏花工藝更應當與時俱進,善用當代媒材、技術,融入現代審美觀、流行語彙,才能使文化沉澱出更深厚的況味讓人吟詠回味再三,並讓纏花工藝越發璀璨的走進時代並攀上國際舞台,不是孤芳自賞,而是融入民眾日常生活,走出臺灣的局限,讓臺灣的優良工藝之美結合生活美學、文化品味創造商業潛力與商機,擘劃出永續的願景。

纏花工藝在教育上的推廣雖不普及,這種帶有繁雜工序的傳統民俗工藝,僅在特定地區與社團中有被提到並實作,但纏花的生活意涵及其精神知識是為社會領域,而其纏花藝術可視為藝術與人文領域,應該再廣泛推廣並深耕融入國民教育之中。

故本研究團隊基於研究目的,以「纏花所蘊藏的技藝、文化與藝術」為研究主題,經由文獻分析、深度訪談等方法,透過實地參與、纏花實作體驗與相關活動,結合專業網站架設,將成果呈現於專題網頁。

故得知如後四點結論:

(一)完成「纏花似錦-春仔花的華麗轉身」主題式網頁的設計及成果展現,使社會大眾更深入了解「纏花歷史文化」、「纏花工藝師」和「纏花藝術」傳承與創新的各項資訊。

(二)從纏花的演變,瞭解纏花在民間活動的重要性,雖歷經工業時代塑膠春仔花的盛行、纏花工藝家傳不外流的觀念,亦無法阻止這項民俗活動的傳承,可見纏花與人民生活是密不可分

(三)北部春仔花、與鹿港繡線花產業曾經飛黃騰達,如今雖受到時代的洪流而示微,但仍然有人堅持延續保存這項傳統手工產業,並相繼獲得文化部登錄為「纏花工藝」技藝保存人,讓傳統的庶民文化可以再永續傳承。

(四)纏花是臺灣民間一項特殊手工藝,具有三福印記:「傳福、承福與祈福」,而現代化的纏花工藝學習的是傳統工藝,推廣的是文化傳承;不只保有傳統文化,同時也存在商業價值,而它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更已融入在饒富人文藝術的纏花藝品,值得被典藏在每一戶人家做為傳家之寶

本專題研究秉持身為『纏花藝術宣傳大使』的角色,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產業轉型

本專題研究建議政府單位應宣導纏花工藝所蘊含的生活美學,並透過與各學術單位的合作,深耕纏花工藝的教育,以技藝保存與傳承為先,再輔導其纏花工藝的創新及幸福產業鏈的整合與推廣等問題。

(二)文創推廣

本專題研究建議工藝師研發將纏花之圖案,設計成多樣飾品或壁畫等藝術產品,供民眾典藏。並製作創意纏花紙卡、DIY手機吊飾手作包等商品,廣泛應用於送禮自用,並達到細作體驗推廣,一舉兩得雙贏局面。

(三)文化再造

本專題研究建議政府單位成立「纏花文化藝術節」結合當地觀光,以宣揚民間習俗的纏花藝術文化。

本專題研究利用課程所學設計出Google表單網路問卷,並透過第一次調查結果的分析,進而設計「葉迎春吊飾DIY」推廣活動,獲得體驗滿意度的調查結果,現將兩次問卷結果呈現如下:

(一)纏花工藝歷史文化特色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本專題研究透過網路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01份,男女比例為4:6、年齡層16至18歲的民眾佔57%,其次是19至30歲的民眾佔15%。其調查分析如圖顯示知道婚宴中新娘頭上會配戴纏花飾品的習俗有45.8%的民眾,但不知道纏花意義與典故的人卻高達83.1%;而未曾接觸過纏花相關事物的有83.6%,但願意接觸體驗纏花手做的人有58.7%,由此顯示分析建議可以透過纏花手工細作來達到推廣纏花工藝之美。

纏花工藝歷史文化特色問卷調查分析圖【資料來源及圖片由本團隊自行調查與整理】
(二)纏花體驗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本專題研究於學期中與圖書館合作自辦「纏花似錦講座-葉迎春吊飾DIY體驗」,邀請資處科、幼保科與造型科師生100人參與活動,並在現場利用智慧型手機填答網路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63份,男女比例為3:7;其調查分析如圖顯示對講座內容感到滿意的有61.9%,且對纏花的歷史典故更為了解;而在DIY體驗活動部分感到滿意的有61.9%,並引發41.3%的人對學習纏花工藝的興趣,且高達有85.8%的人樂意將此纏花工藝推廣出去,整體而言此次活動參與的師生對纏繞祝福團隊的滿意度達95.2%,由此顯示分析有呼應到第一次所做的問卷,應該要多多透過纏花手工細作以達到推廣纏花工藝之美的效益。

纏花體驗滿意度問卷調查分析圖【資料來源及圖片由本團隊自行調查與整理】

《 書籍資料 》

  • ●曾國棻、鄭惠美(2018)。客家纏花新藝。普椿實業。
  • ●陳惠美(2016)。春仔花細工:傳遞祝福的纏花手作。旗林文化。
  • ●鄭惠美(2015)。客家纏花。普椿實業。
  • ●黃靖懿、嚴芷婕(2013)。職人誌-52個頂真職人,認真打拚的故事報乎恁知。遠流出版事業。

《 期刊論文 》

  • ●郭義群(2017)。鬆緊韻律間纏出的繁花似錦。東西名人。
  • ●何方綺(2015)。台灣纏花工藝(春仔花)的傳承與創新研究-以陳惠美藝師為例。佛光大學碩士論文。
  • ●黃淵、朱緩宜、林瑩貴、林柏宏(2013)。台灣工藝之家。工藝季刊第51期。
  • ●鄭惠美(2008)。台灣客家纏花技藝調查研究報告書。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研究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報告書。

《 網路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