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花工藝是臺灣無形文化資產的傳統技藝,「文化的良寙代表一個民族的生活智慧,是獨一無二的。」;科技洪流中人民生活智慧與傳統工藝文化愈該被保存。

 

然而青年人覺得麻煩的傳統,其實都蘊含時代背景的故事;含蓄內斂的中國人用「纏花」代表著上一代與下一代情感連結與祝福,佩戴於頭上意謂著吉祥喜慶與祝福的傳遞。

 

新世代藉由傳承者使纏花工藝風華再現,讓臺灣傳統纏花工藝重新被世人看見,進而帶動國際「傳統與時尚美學」結合的流行風潮。

一次機緣巧遇在新北市政府所主辦「藝術與終身教育嘉年華」中有纏花(春仔花)工藝的攤位,即被那一朵朵絲綢般的小紅花吸引而佇足觀賞,臺灣這一朵在新娘出嫁時頭上必備艷紅欲滴的春仔花,令人好奇是從何時開始流傳?是如何製作?其意涵及其精神想表達的又是什麼?


「藝術與終身教育嘉年華」--纏花工藝攤位 

之後透過網路查詢得知纏花工藝是被保存的臺灣傳統工藝之一;後因工業時代的速成造就了塑膠春仔花,使得傳統的纏花技藝逐漸沒落,面臨失傳的危機,然而每朵纏花都有著時代背景的故事,是老一輩人想回也回不去的青春與愛。因此為了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展開這一系列尋根找祝福的旅程,想認識纏花的歷史演變、工序工法,並且讓更多人認識傳統纏花工藝,且看見纏繞滿滿祝福的纏花工藝文化之美。

纏花工藝(春仔花)是臺灣無形文化資產的傳統技藝,更是庶民生活的傳統與時尚美學,「文化的東西就是代表國家,是獨一無二的。」它是人民生活智慧累積的結晶,科技文明愈發達,傳統文化愈該被保存。連蔡總統出訪中美洲時,還把全台首位「纏花工藝」技藝保存人--陳惠美職人所做的纏花胸針特別致贈四位總統夫人,纏花如今名譽天下,這是陳惠美工藝師與纏花工藝共同完成的里程碑,更是不辜負無私傳承此項技藝的謝陳愛玉阿嬤的寄望。希望透過專題網頁呈現纏花的技藝與藝術及其工藝師對纏花的保存傳承與創新作為,讓更多人認識纏花工藝,並讓臺灣傳統工藝發揚於國際間。

故此本專題研究期望達成以下四點目的:

(一) 透過文獻探究纏花工藝,讓民眾更為了解纏花在臺灣的歷史演變與意義。

(二) 讓大眾了解纏花題材樣式所代表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與人們的關係,進而達到纏花工藝技術的保存與傳承。

(三) 纏花工藝要能再續百年,靈魂推手功不可沒,藉由呈現工藝師大膽創新的作為,讓民眾知曉傳統工藝華麗轉身後的各種樣態。

(四) 推廣纏花工藝之藝術美,期能使纏花躍升成為具有時尚美學的生活用品與藝術收藏品,再創纏花幸福產業的榮景。

本專題研究將以如下之研究流程圖以及研究方法,著手探究纏花工藝所蘊藏的文化與藝術特色:

●研究流程:

↑專題研究流程圖

●研究方法:

(一)訪談法:

訪談全台首位「纏花工藝」技藝保存人陳惠美工藝師、中華纏花藝術發展協會曾國棻理事長及林佩瑩理事,蒐集第一手資料。

(二)文獻分析法:

透過期刊、論文、書藉及媒體報導等蒐集纏花相關研究資料,統整出纏花的歷史、工具工料、工序工法、技法流派與最新資訊。

(三)實地探訪法:

經由多次的實地探訪纏花展覽與DIY實作體驗、參與當代工藝設計台北分館專題講座,並到臺灣春仔花工藝之家尋根找祝福了解纏花源流及題材種類、實景紀錄纏花製作及過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