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面 專題報告 地圖導覽 中英切換


眷村形成背景

背景

1949年國共內戰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各省軍民、政府人員被迫轉往台灣定居。據統計,1945年至1950年,中國大陸各地近200萬軍民遷入台灣。國民政府為了解決人口激增帶來的居住問題,開始興建房舍或安排宿舍,並將新住民以軍種、職業、特性等,分別群聚於一定範圍,即為現在所知的「眷村」。

忠愛新村招牌

將軍之屋的庭院

復興文化園區-彩繪眷村











眷村定義

定義

眷村是指台灣自1949年起至1960年代,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中華民國國軍及其眷屬,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徙至台灣後,政府機關為其興建或者配置的村落。不過,有部份人廣義認定眷村也包含榮民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隨著歷史的演進,眷村也成為臺灣文化與臺灣歷史裡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文化資產。

彩繪眷村的歷史照片

軍人訓練圖

復興老兵文化園區的彩繪牆

研究目的

為什麼要研究眷村

屏東縣總共有25個眷村,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屏東縣的眷村,於是我們開始研究勝利新村。

勝利新村是一處被人遺忘的小眷村,自日治時代便受政府重視,但今已成為一般住宅區,其中歷史變遷與現今地表的住屋景觀,都有其獨特性,因此,我們搜尋資料、探討眷村定義、屏東眷村的發展,眷村的人民對於眷村拆建所面臨的問題和人民對於眷村的回憶。

軍歌館的庭院

勝利新村裡居民的房子

將軍之屋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