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技藝>童玩 台灣古早童玩:【註3】 臺灣古早童玩一般而言要看年代不同而他的內容就有不同,但是這裡所指的都是在數位化時代以前臺灣早期兒童的玩具為主。這些童玩有些是傳統中國文化遺留下的痕跡,因此在歷史研究上可以從早期兒童的玩具來發現中國文化對臺灣影響的證據。 臺灣早期兒童生長的年代仍然屬於農業化的時代,當時兒童的玩具很多都是取材自大自然的材料製作而成,以今日來看這些童玩頗有濃厚的懷舊氣氛。
世界童玩:【註2】 世界各民族古老的童玩,多以當地自然界的產物為基材,發揮創意巧思的結晶,所以常常由童玩中發現當地的產物特色,例如非洲兒童玩的草製獨輪車,南島兒童玩的竹製吹箭等等。 歐洲在羅馬時代就有供小嬰兒玩的「響鈴」,還有「玩偶」及「毛髮球」,希臘人在上體育課時要上四種不同材質的球類課程;在8~13世紀歐洲的玩具中以「會動的木偶人」最令人驚奇,15~16世紀王公貴族的小孩玩著高級華麗的洋娃娃,16~17世紀歐洲的小朋友已在玩陀螺騎竹馬跳房子、捉迷藏、盪鞦韆等等童玩遊戲。 中國再清朝時代就有象牙製的「遊藝多寶盒」外銷歐洲,開啟與世界童玩交流的大門。 迄今,現在的童玩已是世界性的流通文化及娛樂,甚至可以安慰人心、與醫療及健康相結合,在美國有學校使用電子跳舞機促進學生的健康運動。 認識台灣童玩: 【註1】【註5】 民國三、四十年代是物質缺乏的農業時期,純樸有人情味的社會、和未受污染的自然環境,使古早時代童年歲月極具土味與野趣。五、六十年代,是大興建設、經濟起飛,全台蓬勃飛躍的工業時期。勤奮勞動帶領物質生活日趨富裕,童玩也隨之進步為代表工業產物的塑膠或金屬製品。而八、九十年代,搭乘全球化國際趨勢,邁入由電子產業領軍的資訊時期。近代的孩子們在家透過電腦螢幕,即能體驗多媒體聲光享受。
早期的客家人,因為物質較為缺乏,大人們忙著開墾務農,小孩就要幫忙家務,很少有多餘的錢為孩子們準備玩具。孩子們這時候只好自力救濟,利用環境中隨手可得的資源來製作簡單的童玩。一般而言,客家童玩以就地取材,並可以自己動手做為主,例如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竹子、木頭、塑膠、鐵皮以及植物最常見。除此之外,大地遊戲也是客家小朋友常常呼朋引伴一起進行的遊戲。
認識原住民童玩:【註4】 從賽夏、泰雅到其他族群,蘊育出新竹縣豐富的多元族群文化。新竹縣五峰鄉的桃山村,算是五峰鄉的中心。 原住民兒童,從小與山林為伍,玩的都是從大自然取材的童玩,就像是彈弓、竹槍,隨處可見的竹片,都能在轉眼之間變成玩具。
認識益智童玩: 【註4】 這裡蘊涵了許多科學原理,通常以推理為主,知識性和機智性為輔。有時,表面看來很困難的問題,但只要稍稍改變觀點,換個角度去思考就可以解決,這也是益智遊戲的樂趣之一。
參考資料:(本頁圖文除註記引用外,皆由團隊自行撰寫及拍攝) 註1: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 註2:嘉義、台灣童玩博物館-世界童玩簡介 註3:維基百科-台灣古早童玩 註4:穿梭任意門-台灣童玩100年 |
彰化縣立線西國中 翔空之藝 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