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 | 專題簡報 | 回首頁
 
生平事蹟 民俗技藝 社區營造 人物採訪 線西踏查 未來規畫 問卷調查 參考資料 製作團隊
 

皮影戲

捏麵人

童玩

 

 

民俗技藝>皮影戲

皮影戲和興武老師

皮影戲一直都是興武老師最熱忱也最有心得的一項民俗技藝,他帶領安靖國小學生參與皮影戲的比賽連續榮獲十次冠軍殊榮,他也在許多不同學校推廣著皮影戲,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進入皮影戲的世界吧!

圖片引用【註5】 圖片引用【註6】

皮影戲:台灣至少在清代中葉以前,已有皮影戲的流傳,俗稱皮猴戲或皮戲,所唱戲曲音樂概稱「潮調」,一直流傳於高雄和屏東地區的農村當中,期間雖一度上了城市劇場,不過是為了滿足城市觀眾的好奇心,很快的就退居農村草台。台灣皮影戲雖保存了很多元、明南戲的影子,於中國戲曲史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目前台灣皮影戲也面臨失傳的危機。皮影戲是我國民間藝術中包含美術、雕刻、唱腔、音樂、戲曲表演,集藝術於一身的戲劇。皮影戲的表演是藉著一面影窗,利用燈光照射到刮薄的牛羊皮上,將紙偶或皮偶影射出來,配合音樂、唱白來表演戲劇故事。平面的藝術造型,郤有著與真人扮演截然不同的觀賞趣味。在中國戲劇的發展史上,皮影戲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戲劇表演。【註2】

皮影戲的歷史:
皮影戲流傳悠久,皮影戲的流傳:「皮影戲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
1.漢武帝年間 【註1】
2.南宋時期
3.明神宗年間
4.清朝時期

渡海傳播期 渡海傳播期及是指明鄭渡海抵達台之後的發展初期。我們猜測在跟隨明鄭渡海而來得軍士,以及清初移民當中,可能就有來自福建泉漳地區皮影戲演師。台灣皮影戲的發展範圍主要是台南市以南,涵蓋高雄與屏東兩縣平原地區。而明鄭渡海來台以及清初的發展正式以開過南台灣為主,因而皮影戲就在台灣落地生根。
清代興盛期 台灣歷史的演變歷經清初的動亂,到了清代中葉才真正穩定發展。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積極發展,提供了民間戲劇發展的沃土,於市在南台灣平原地區的廣大城鎮與農村皆是皮影戲發展的舞台。 
日據壓抑期 日據初期皮影戲依然活絡,此一論點可以自 當時仍出現大量手抄本而得以證明。清代手抄本顯示了皮影戲在南台灣發展盛況,特別是高雄與屏東兩縣,眾多的手抄本說明演出大量需求。至於演出形式,影偶只有黑紅綠三大主色,造型樸素,主要以煤油燈為影窗照明工具。
光復復興期 台灣光復的民國三十四年開始,台灣皮影戲進入復興期,亦即是恢復到日劇的盛況。演出的形式因地點而分為內臺戲(戲院演出)與外臺戲(非劇院演出),各有其特色。皮影戲的內臺戲的演出始自民國一年九月七日,由東華皮影戲團首開紀錄。演出地點在嘉義市文化戲院,這期間的皮影戲必須與其他民間戲曲競爭,才能在戲院爭得一席之地。內臺戲的演出必先與院方打契約,言明演出檔期、戲碼、戲金等內容,戲院的演出場地大於一般廟會演出場地,加以商業利益競爭激烈。演出形式的改變包括中西樂器的運用、女歌手助唱等。光復復興期的另一特色及反共抗俄政策對皮影戲的變化。
影視挫傷期 進入戲與其他民間戲劇一樣,在電視台與彩色電視興起之後,及進入影視挫傷期。即是,觀眾只要在家守著電視,即使是黑白螢幕,也可以在家觀賞各種節目,其快速、方便與舒適皆非戲院或廟會的演出所能相提並論。電視節目改變人們娛樂方式,吸收大量觀眾,因此民間戲劇逐步自戲院撤退。過去的情況已不復可得。影視挫傷期逼使皮影戲退出戲院,退守原有的外臺戲市場,但戲團發現影視的發展也影響了民戲市場,原本廟會演出或結婚場面,卻面臨廉價電視與具感官特色的歌舞團或康樂隊逐漸鯨吞蠶食,因此民間戲曲面臨生存危機。民國四十九年高雄縣原本登記九團皮影戲團,到民國六十年間卻只剩下四團。
政府扶植期 進入蔣經國時代,台灣的文化建設,尤其是本土化的大方向才真正起步。到了民國七十年十一月十一日,行政院終於成立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管全國文化事務。政府公佈〈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台灣皮影戲才真正進入政府扶植期。教育部七十四年選出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皮影戲則由東華的張德成獲獎,翌年,復興閣的許福能也獲得同獎殊榮。至此,皮影戲的傑出演師終於獲的國家肯定。政府扶植期的特色即是保存與推廣皮影戲,高雄縣皮影戲館於八十三年落成。文化中心的皮影戲館即肩負起保存與推廣工作。九十三年更將館藏文物數位化,建立數位學習系統,方便讓民眾更認識皮影戲。皮影戲推廣工作可包括皮影戲研習、校園皮影戲比賽與皮影戲巡演這三方向。民國八十二年起,每年舉辦國中小教師皮影戲研習,同時也積極展開社會民眾皮影戲藝術研習。 【註4】
圖片來源【註3】 圖片來源【註3】

皮影戲的過去、保存與未來:

●過去依附農村生活成為最簡便的娛樂
  對兒童而言,皮影戲恰巧可以滿足童稚對表演藝術中假人物、真性情的好奇心,而這小影窗便是童推心靈的大戲場,也是城市劇場內,皮影戲唯一的生存環境。除非在藝術表現上能出以新奇取勝,不然皮影戲之小戲場其實無法爭勝於城市劇場之內,只能依賴在窮僻的農村環境中。因為在農村社會中,生活條件雖差,而人們對藝術娛樂的需求和喜好是不分貧富和階級的,農村沒有可以流連的大型戲劇舞台,也沒有都市的繁華景致,但仍有眾生相對傳奇故事以及歷史人物的喜怒哀樂、是非善惡的觀點和想法; 沒有偌大經費準備豪華亮麗的行頭戲箱,牛皮、驢皮卻是方便不過,於是簡單的「剪紙為人」觀念,幾個鑼鼓、幾把絃吹,巷謠民歌小調最是上口,白天沒有休閒的觀念,夜間沒有可以種田的陽光,「兩手托起千秋將; 孤燈照出萬古人」的皮影戲,成為農村社會最是簡便輕巧的戲曲娛樂項目。

●皮影劇藝流失甚多保存工作純屬不易
   台灣的皮影戲,自清代以來,一直流傳於高雄地區的農村當中,期間雖一度上了城市劇場,不過為了滿足城市觀眾的好奇心;很快的也就退回鄉下。近十年來,本土民間戲曲藝術,在保護傳統藝術文化的呼聲下; 有許多機會在城市劇場中、在媒體上出現。不過,因為長期以來台灣皮影戲在表演藝術上,例如在戲曲唱腔、身段動作等上的種種缺失,也是有目共睹的,不知是本地的皮影戲藝術原就如此,或是代代失傳藝術甚多,形成今日殘敗景象。雖然站在文化的觀點來看,我們必須保存在現代社會底下瀕臨消失的傳統文化,並且設法讓它保存,最好是保存回復到較高藝術成就的階段,不過這似乎不太能做到…以目前的作為來看。

●未來可以廣泛應用在兒童「教學」上
   目前台灣傳統皮影戲在表演藝術上的內涵有限,但是對於傳統藝術文化的保存而言,另一種做法不僅可行,並且在現代社會底下,皮影戲可以發揮令人驚訝的功能,那便是將皮影戲應用在兒童戲劇和教學上。
   1980年,邱坤良教授在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的支持下,舉辦「皮影戲研習班」聘請皮影戲藝人,把傳統台灣皮影戲的技藝傳授給為數三、四十個學員,這些學員當中有部分是中小學的美勞教師,在研習會結束之後,將他們在研習會所學的皮影戲技藝,應用在他們的教學課程當中,發現了前所未有的教學效果。皮影戲應用在教學上,從彫刻皮偶到成形演出的階段,涵蓋了太多的課程內容,例如彫刻皮偶就包含了線條、構圖、繪畫、色彩、彫刻等美術項目,編劇、說話的口白.語文、唱唸、音樂、戲劇、歷史、時空的掌握、團體默契……等,從遊戲中培養小孩們的多重藝術興趣和人文的教育,豐富了教學的內容,提高了教學的成果一舉數得,也為傳統藝術文化開拓新的契機。
   傳統藝術文化的保存雖是當務之急,可是眼下藝術文化政策之牛步和偏差 (例如皮影戲民族藝師薪傳事件) ,不得不令人更加焦急我們的傳統藝術文化是要如何保存,不過與其在課堂上教學生背誦「生活與倫理」、「唐詩宋詞」……的無聊教條,倒不如讓學生們從藝術課程的創作中去理解、去實現,或許還能產生保存傳統文化和藝術創新的意外效果吧!【註2】

圖片來源【註1】 圖片引用【註1】

 

皮影人物:

沿襲傳統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個類別,更加特別的是,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 【註3】

皮影戲表演形式:

皮影戲對表演的技藝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配樂,兼顧旁白,唱腔,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

演皮影戲的設備非常輕便,所以戲班流動演出的優勢很強。所以這也是皮影戲是廣泛流傳、普及於民間的原因之一。
皮影戲的演出,有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時裝現代戲等等。折子戲、單本戲和連本戲的劇目較繁多。 【註3】

皮影戲曲音樂:

皮影戲的音樂是採用鑼鼓樂,鑼鼓在皮影戲的演出中有二種功能,第一種是說白的句讀劃分或是說白語氣的加強,第二種是戲劇效果的渲染。唱腔以潮調為主,因與道士在喪禮時演奏的音樂很相似,所以又稱為「師公調」;依據演出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文戲,武戲和文武戲三種,文戲以唱曲為主,需配合樂器演出。【註4】

皮影戲的操演:【註4】

  1. 著地:除了飛行性動物外,人類和動物都必須著地演出。
  2. 貼緊布幕:貼緊布幕才能使影偶清楚顯現,影偶的色彩和雕刻之美,透過布幕,才會清晰而 亮麗。
  3. 轉身:轉身的技巧,以頸部的操作桿為圓心,頂住布幕原地轉動,另一枝操作桿順勢拉轉一百八十度即可。
  4. 飛行:側面影偶操作時強調翅膀的振動。
  5. 其他:除了以上最常用到的動作外,一些較特別的動作歸為其他類。

皮影戲材料:

  1. 西卡紙
  2. 有顏色玻璃紙或水.油性彩色筆 進行彩繪
  3. 美工刀
  4. 剪刀
  5. 護貝
  6. 膠膜
  7. 二角钉
  8. 竹籤
  9. 透明膠帶、雙面膠錐子、割墊

皮影戲製法:

獸皮經過選皮、浸泡、刮皮、打磨、設計雕刻、染色、塗桐油、裝線,形成半透明的皮偶,藉由燈光照射將皮偶的影子投射到布幕上,影子生動靈活,有夢幻般的美,配合著優美唱腔、喧鬧鑼鼓精采演出,稱為皮影戲,是一種綜合藝術,集文學、音樂、繪畫、工藝、戲劇之大成。

  1. 影偶的設計要點以「側面」為主。
  2. 用不同的刀具,雕刻不同的花紋
  3. 學會(1)陽刻(2)陰刻
  4. 可利用紅、黃、綠、黑等色彩,將影偶或動物著色,染色後皮要再壓平。
  5. 皮偶刻好時,要在固定的地方先鑽好洞,用二角钉將手、身體、雙足各相連的部位連起來,即可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皮影戲偶。
  6. 頸部應多加裝一塊牛皮,並使用細鐵絲做成一個可以讓影偶頭隨意抽放的裝置。
  7. 削竹子成圓形的操作桿,再將影偶裝桿。 【註4】

參考資料:(本頁圖文除註記引用外,皆由團隊自行撰寫及拍攝)

註1:維基百科-皮影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A%AE%E5%BD%B1%E6%88%B2

註2:名堂才藝坊-皮影戲
http://www.100big.com.tw/cgi-bin/art/05.htm

註3:互動百科-皮影戲
http://www.baike.com/wiki/%E7%9A%AE%E5%BD%B1%E6%88%8F

註4:捕光捉影話皮影-皮影戲的製作
http://shadowlessona.kccc.gov.tw/a03.htm

註5:精心民俗工藝社-皮影戲-皮影藝術
http://www.fromheart.com.tw/mbantreef.asp?BBanNo=H&MBanNo=H01

註6:PeoPo公民新聞-安靖皮影情 黃興武相伴十五年
http://www.peopo.org/news/53825

彰化縣立線西國中 翔空之藝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