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西元1898年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上任之後,因為經濟、政局已經逐漸穩定,而於1898年議定在東門一帶興建永久性官邸,所以總督官邸於明治32年(1899年)與臺灣神社同時興建,也於明治34年(1901年)同時興建完成。根據當時總督府土木課技師回憶,認為兒玉源太郎及負責當時政務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同時建造總督官邸與臺灣神社,是為了企圖將此二棟建築塑造成象徵性建築物,如果說總督官邸代表殖民地最高統治官吏總督的存在,所以要以宏偉氣派的建築物震撼臺灣人民,以顯示總督的威嚴。而臺灣神社就代表整個殖民宗主國大日本帝國統治者天皇的存在,統一人心歸向。

總督官邸原先為臺灣最高權利官吏的官宅,因為臺灣總督官邸新建工程費高達二十一萬七千圓,由於臺灣總督官邸費用由日本國庫支付,甚至高於當時日本其他殖民地總督官邸的新建費用,因而引起日本媒體和國會的指責。後來則成為日本皇族來臺休憩及參拜臺灣神社的重要據點。 不過,現今所見的臺北賓館,已非1901年(明治34年)建造完成的最初原貌。

有關臺北賓館的興修記錄自1896年到2005年間, 詳細情形詳見下表。

興修紀錄年表

明治時期
明治29年(1896) 由臺灣總督府向日本內閣臺灣事務所提出總督官舍新建計畫,分四種等級建造,並獲得日本國庫款支助。總督官邸曾舉辦競圖,但未採用參賽作品,最後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營繕課自行設計,福田東吾及野村一郎為主要設計者。
明治32年(1899) 總督府官邸新建工程與臺灣神社同時開工。
明治33年(1900) 市區計畫委員會提出臺北市區計畫圖草案,決定了總督府及主要機關用地,經由當時總督兒玉源太郎裁決定案。內容包括官用建築敷地計畫,明定總督官邸敷地為新北門街三丁目。由於總督官邸等廳舍的敷地與公園綠地計畫、道路計畫同在市區計畫中指定,可見總督官邸等建築的重要性。
明治34年(1901) 總督官邸落成,工程費高達二十一萬七千圓。由於經費來源為日本國庫,因此引起當時日本國會指責。臺北市區計畫變更,將總督官邸東側道路的臺北城牆拆除,僅保留東門城樓及以南城牆9公尺。此道路計畫的改變主要起因於東門至臺灣神社前道路「敕使道路」的開設計畫而改變的。
明治36年(1903) 暴風雨來襲造成各廳各舍損壞,總督官邸於此年執行修繕工程,更換屋頂裝飾及窗框裝修等。
明治37年(1904) 進行總督官邸門衛所外牆及庭池修繕工程。
明治38年(1905) 進行總督官邸屋頂修繕工程,修繕石版鋪面及老虎窗等處。同年臺北市區計畫在次變更。將臺北城牆全部拆除,僅留城門作成圓環綠地。總督府官邸東側道路與南側道路成為日本皇室蒞臺視察參拜臺灣神社及視察總督府的重要路線,與總統府官邸的配置有密切關係。
明治39年(1906) 進行總督官邸西側廊道建工程。
明治41年(1908) 進行總督官邸二樓中央走廊天花板及其他修繕工程。
明治43年(1910) 森山松之助就任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營繕課技師一職,為日後擔任總督官邸改建的主要設計者。
明治44年(1911) 總督官邸遷至臨時官邸,對總督官邸之蟻害侵蝕程度做仔細調查,並進行修復及改建設計工作。
明治45年(1912)  由於受到白蟻侵蝕,到了明治44至45年(1912-1913年)展開改建與大修,外觀形式改變許多,屋架採用當時罕見的鋼骨,成為一座精美華麗的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
此時,進行大規模修復及改建工程完工,增加待客社交空間,原本遊憩用的「遊戲室」改為副官與秘書室,使得一樓可以容納更多賓客交談、開會乃至於進餐。一樓至二樓的主要階梯由北側後方移到玄關入口處,由一樓樓梯到二樓的「廣間」都改為巴洛克風格的內部裝修,顯示二樓空間也成待客貨迎賓的公共空間。
大正時期
大正3年(1914)  總督府財務局便編列預算,從事總督官邸及南蘭園「古亭庄總督官邸」的修繕工程,經費由日本國庫土木費補助。
大正4年(1915) 日本國庫營繕費補助新建總督官邸內倉庫等工程。
大正5年(1916) 日本國庫支付修繕費之工程有總督官邸浴室及走廊(木造一層樓4.5坪)新建工程、總督官邸廚房及其他增建與模樣更換工程。
大正6年(1917) 有總督官邸東側角塔線腳及天溝排水管及其他各處漏雨修繕工程(8月17日,設計金額284.300圓)、總督官邸廚房煙囪修繕工程。
大正7年(1918)  有總督官邸奏樂堂新建工程、總督官邸塔屋之樓平頂蓋修繕、總督官邸天溝排水管鐵管等修繕工程。
大正9年(1920) 總督官邸附屬官舍(水池邊)及圍牆新建工程。
大正11年(1921) 馬廄改建為汽車停車場,為了皇太子來臺。
大正14年(1925) 總督官邸起居間等修繕工程。
大正15年(1926) 總督官邸寢室等修繕工程。 
昭和時期

昭和9年(1934)

為了日本皇族來訪宿泊之需,而改善總督官邸的諸多設備,包括有地下室的給水設備、化糞排水用電動幫浦設置工程、廁所設備工程等等。
昭和16年(1941) 總督官邸大食堂等四室天花板及樓版等修繕工程。 
民國時期
民國66年(1977)  發現壁板嚴重腐朽。大餐廳板壁全部換新、打射防蟻藥水、添置燈具及整修、修復空調冷氣。
民國69年(1980) 整修球形頂及四周銅皮、四角曲面尖頂銅皮拆除重做,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設計屋面整修工程 
民國76年(1987) 

整修室內、庭院迴廊、盥洗室、車道入口與警衛崗亭。 

 
民國79年(1990)  西聽廂房牆壁潮濕被白蟻蛀蝕整修。 
民國81年(1992) 屋頂整修魚鱗板全部更新以及修補脫落銅質裝飾物、門窗更新、排水管更新、路面修補。 
民國83年(1994) 室內整修,包括窗簾、地毯、粉刷、地下室頂板整修、外牆清洗、燈具清洗、路燈及通風氣窗油漆等。
民國90年(2001)

2001年7月4日因為建築物損害嚴重,經過外交部建議,自當年9月停止使用(世界古蹟日開放自由參觀),準備整修。

民國91年(2002) 2002年6月開始展開「解體調查」,經學者專家會診斷後決定就「臺北賓館」的主體建築及附屬的館舍及庭園。
民國92年(2003) 2003年8月進行主館第一期修復工程。
民國93年(2005) 2005年7月進行和館第二期修復工程。

 
2007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古蹟小偵探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