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寶溯源 墨的品種 墨的優劣 墨的名稱 製墨名人 墨之札記
 

 

墨條的製作過程

現今製墨過程分為兩派:一種是採用傳統的製墨法,另一種是所謂「現代」製墨法。所謂「現代」考,主要是採用提煉石油之賸餘物為原料,其製法不在此多說,以下所介紹的是針對傳統製墨法加以詳述。

1. 採煙:
 

採煙的過程是將含有油脂之原料予以燃燒,利用其不完全燃燒所產生的墨煙,以容器收集之,一般分為油煙與松煙兩大類。

所謂油煙,係以植物種籽油為主;松煙則以富含松脂的松枝為原料。

採集煙的方法又有窯燒法及燈燒法之別,通常松枝等大型固體原料燃燒係在採煙室為之,稱為窯燒。

油脂等派態原料則以燃燈方式,上方用燈罩集煙。

大體而言,窯房所集之煙顆粒較大,小燈所集之煙顆粒較細,但燒出來煙之好壞仍然要看其他配合的條件而定(例如空氣的供給量、油魯的成份等)。採得之煙要經篩選分等,再儲存備用。

 
2. 熬膠:
 

製墨之前先要熬膠,膠之種類大體上可分為動物性膠及櫝物性膠兩種。

中國古法製墨多用動物性膠,較著名者有鹿膠、鰾膠、牛膠等,至於植物性膠則甚少使用。

今人製墨未必均用動物膠,但筆者淺見認為仍以使用動物膠較佳,蓋其膠性較強,且較能耐久。製墨過程中,熬膠是很重要的步驟,膠的黏稠度要控制好,使其均勻、內聚力適中,則製成之墨條才能軟硬合宜。

 
3. 和墨:
 

和墨之法與和一般粉類材料近似,要訣在勻、緊兩字。

古法製墨常見「十萬杵」字眼,言其擣鍊之精也,今法用機器刺拌沖擣,自較古時以人力沖擣要容易得多,所以勻、緊二字亦較能掌控。

惟緊字係取決於含水度(或稱所含膠液之濃稠度),如配量不當,即使擣足十萬杵也無濟於事。

 
4. 成型:
 

成型是將和好之墨填人木模內,壓成所需形款後再脫模。

此法對墨質之影響較小,故敘述從略。但有一點需特別留意,即在成型時,因考慮脫模心不致損傷,因此必須在模內先塗上油質,或以黑漆和之。尤其是新模,木質吸水性極強,若不經處理即予入型,則脫模時極為困難。

此處要談的是選購墨條時,要辨別墨條本質的色澤,不可被外表的色澤所迷。

 
5. 乾燥:
 

乾燥過程是製墨步驟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成敗端繫乎此。

關於墨條斷裂、龜裂等現象亦多肇因於乾燥不佳。古人說墨「寧小不大」,一方面是擣練容易,二來也是乾燥度易於控制。

愈大的墨愈不易達到裡外乾燥度一致的條件。今市面所售日本古梅園所製墨條,其乾燥度之控制技術可說是世界之冠,親訪該園,直接詢問其製作師傅得知,該園產品在脫模後,先置於木灰中,視墨條大小,乾燥日數約一週至數週不等,然後取出懸掛室內通風處,再經自然乾燥約數月之久,此時可取下進行外觀修磨、上色修飾等程序,製妥後再存入庫房,視墨之大小放置一至三年後,才能取出包裝銷售,此所以其產品不易發生龜裂現象之故耳。

在中國大陸之製墨廠家,據悉,其乾燥過程僅止自然乾燥而已,且自墨條成型以至銷售,其間甚短,而大陸上製墨工廠多設在氣候乾燥的地帶,在乾燥過程中,墨條外層很容易被吹乾,但內部的水份含量仍高,日後逐漸蒸發出來,才是造成易裂的主因。

至於日本人所用之乾燥方法過程,相信也是傳自中國,容或有些改良,卻能秉承傳統,反觀中國大陸,如今所製之墨反而不如日本,令人喟然!

 
6. 修飾:
  對墨質無多影響
 
7. 製墨成敗的其他條件:
 

製墨過程中,會影響墨質的因素除前述各點外,氣候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

最適宜製墨的時期是每年秋末或春初,但也要配合當地的地氣候特色而選擇,關聯較大的有兩項:

  1. 採料:此指松煙墨而言,秋末冬初採料最佳,
  2. 和墨:最好是在氣溫不冷不熱,溫度又適中的時節,總不外「秋高氣爽」或是「惠風和暢」的日子。

在日本,其採期約在每年八、九月,和墨期則視墨條種類而有不同,但亦不外秋末或春初等月份,一年之中,工廠師傅只做半年左右的工,其他月份則從事研發、維修保養、技術訓練及拓展業務等工作。

※資料來源:詳見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