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寶溯源 墨的品種 墨的優劣 墨的名稱 製墨名人 墨之札記
 

 

徽墨製程

技術演進
朝代
使用原料
南唐時期
桐油、動物油
宋朝時期
古松蘸漆渣
明朝時期
桐油摻漆
清朝時期
工業炭黑

三國的曹植在詩中寫到:「墨出於青松之煙」,一語道破當時用來製造徽墨的主要原料。

到了南唐,我們的祖先開使用桐油或其它動物油來煉製,造出炭黑來製墨,如豆油、菜油、豬油都一一試過,試來試去,還是桐油煉出來的煙灰效果最佳;這種墨光亮,而且特別黑,寫出的字經久不褪。我們長見到的徽墨中的油煙墨,就是用銅油煉製而成的。

宋代又進了一步,採用古松蘸漆渣煉煙明代在桐油裡摻漆煉煙,製出的墨比宋代的墨好用得多了。如今,因對墨的需要量大大增加,用這種古老的方法來製墨再也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於是人們又用工業炭黑來製墨。據文獻記載,國外製炭黑的辦法最早還是中國傳過去的。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國外掌握了製造工業炭黑的技藝,而中國卻仍然停留在古老的製墨辦法上。直到近些年才趕了上去,也製出了各式各樣以工業炭黑原料的黑墨來,目前市場上常見的『一得閣墨汁』,就是國產工業炭黑精製而成的,效果也十分理想。

一得閣墨莊早在清朝同治年間就有了,是一位叫謝松岱的窮書生開創的。他多年應試,沒有考中,正在心灰意冷之際,忽然想起,考生們在考場上 嘰嘰喳喳地磨墨,多浪費時間哪。於是在北京琉璃廠開了一個專營墨汁的店舖,現在的一得閣墨莊就是他當年開創的。自從用工業炭黑製墨後,生意更加興隆。

為使徽墨添光增香,墨師們又學會把熊膽、桂皮、丹參、黃連、麝香等加入墨中,使墨產生了藥性。據說,一個患疽腫的人就是用墨塗抹了幾次,那腫塊很快消失。

製墨的工序有八道,現在又增加了一道。

首先得取松煉煙。這一道並不複雜,但十分艱辛。墨工們把自己關在一間密不通風的小屋裡,屋內點上許多盞油燈,每盞燈上有一隻瓷碗,火一點著,黑煙滾滾,煙灰熏在碗裡,得靠人不停地把碗取下來,掃取積在裡面的煙灰,一天達三十多次,一個技術熟練的工人可照看一百多盞燈,累的七死八活,腰酸背痛。每天從小屋裡出來,一身灰,一臉黑,墨工們自喻為「墨妖」,是一點也不誇張的。

有一道翻打工序十分驚人,就是將墨的雛型放在樹樁製成的墨墩上用上大錘翻打,中檔墨打八次,每次謂一捫,每捫二十四錘;高檔墨埃打次數更多。翻打後再搓成墨丸。這可是個力氣活,即使外面大雪紛飛,搓墨工總也是氣喘噓噓,大汗淋淋。「墨師汗滴是真魂」,這便是墨工生活的真實寫照。就這樣,在煙熏、火烤、鍛打中,徽墨隆重地誕生了。徽墨,之所以能用自己的血肉寫下無數可歌可泣的詩歌,繪出醉心最美的圖畫,大概是與它的出身和苦難的經歷分不開的。

※資料來源:詳見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