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陳懷澄 陳懷澄(1877-1940),字槐庭,是陳克勸的孫子,其賦性聰慧,喜讀書,精詩詞,工小楷,暁音律,可謂多才多藝。 (照片翻拍自《宜樓掬月意樓春》) 明治30年(1897),陳懷澄參加遺老所組織的「鹿苑吟社」。明治35年(1902),他又與台中士紳詩友組織「櫟社」,列名「創社九老」之一。大正3年(1914),他與鹿港詩人組「鹿江詩會」。大正10年(1921)與其他詩人整合鹿港各詩社,成「大冶吟社」,作為「櫟社」的外圍社團。 懷澄早年的作品多情意纏綿、艷麗精工。在《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後,作品風格轉為悽楚蒼涼,以含蓄的筆法表達山河破碎的憂傷,在詩作〈五十自述〉中:「五旬年紀兩朝人,改色輿圖看及身。受佛恩深依老母,出山泉濁愧遺民。幸存祖制衣冠舊,笑弄孫枝褓襁新。同是草間求活者,既稱儒士恥稱紳。」 他經歷了1985年改朝換代,並從1919年開始出任街長。此詩傳達了異族統治下出任公職的矛盾,欣慰自己不辱沒祖先,但又對自己的遺民身分,出任公職而感到愧疚,表現出詩人想要造福鄉里,又怕趨附異朝、失去了遺民的氣節。 《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中,將他與呂喬南、丁寶濂、施梅樵、莊太岳、施家本等人並列為「藉由施設組織推行文化抗日者」,有《沁園詩草》與《吉光集》傳世。 陳懷澄常邀請櫟社詩人到鹿港舉行詩會,聚會於十宜樓,在櫟社詩作中,有些是以十宜樓為題,有些提詩句中提到十宜樓,詩文中生動描寫十宜樓宴會的情景,主人的好客,詩人間的情誼。 以十宜樓為題目:
有些是詩句中提到十宜樓:
板橋林柏壽拜訪鹿港陳家十宜樓,陳懷澄(後排左起三),莊太岳(前排左一),陳質芬(前排左二),
(文字內容整理自《宜樓掬月意樓春》、《鹿港鎮志.人物篇》) (詩歌擷取自網站「全臺詩知識庫」 http://xdcm.nmtl.gov.tw/twp/index.asp )
|
||||||||||||||||||||||||||||||||||||||||||
|
● 最佳瀏覽效果:解析度1440x900 ● 瀏覽器:Chrome、IE、Firefox ● 開啟 JavaScript ●
◆ 2019 鹿港國中 製作團隊:蜂蜜檸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