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格局

  十宜樓連接著三棟建築物,經歷了一百多年,三棟建築物仍大致維持原來的樣貌。我們因為只能取得中山路149號的主人同意,進入拍攝,所以在建築特色方面,以中山路149號為主。分為「空間格局」、「建築構造」、「立面形式」、「裝飾藝術」、「文化價值」等五方面來說明。

(中山路149號縱向剖面圖)

  中山路的長方形店屋,是清代鹿港商業市街空間構造的呈現。店屋有很長的進深,在 擁擠的市區中,為求空間充分利用,往往在水平進深方向,以數個天井區隔不同空間,垂直方向則以樓井連繫上、下層空間。中山路149號為四進式帶天井的空間格局,面寬五公尺,除第一進於民國22年增建為三層樓外,其餘為兩層樓。

一、一樓空間組織

第一進(騎樓):中山路沿街所置進深約3.7公尺的騎樓,是市區改正下形成的空間,提供行人遮風避雨的功能 。

第二進(樓井、大廳):狹長形的店屋採光、通風條件較差,分布於鹿港的店屋,常見樓井的設置以利通風,且利用樓井上的屋面,設置採光天窗,讓光線進入室內;此外樓井也可作為一樓空間的延續。過去鹿港的店鋪為行郊或大型的商店,堆積如山的貨品擺在大廳,利用樓井將貨物牽引到二樓,不但可增加使用面積,也因樓井欄杆雕刻精緻,增加大廳華麗感。

第三進(臥室、天井、廚房、浴室):是店主人接待賓客及休息的地方,室內以樘板隔間,區分內外部空間。第三進與第四進的天井,一邊為鄰居,另一邊是家族中重要的廚房和浴室。廚房和浴室都需要水,所以旁邊有一口半邊井,與147號共用,水井為六邊形,表面鋪設紅瓦。

第四進(後廳):現為莊研育老師的「文史工作室」,以樘分隔二室,後室為原來的臥室。

樓井、天窗(由下往上拍攝)

 

樓井、大廳

 

天井(由上往下拍攝)

 

後廳(文史工作室)

 

騎樓

天井中的半邊井

 

二、二樓空間組織

  通往二樓的樓梯有兩處。一處在第二進,有木梯通往二樓,上面是樓井聽,有雕飾精美的木欄杆。樓井廳前面是第一進,有一臥室。由樓井廳往後走進公廳,整體格局方整,是家人奉祀神明及祖先的地方。公廳後面是一和室的臥房,擺設傳統的舊家具。

  第三進通往第四進以廂廊聯接,另一側則是圓拱,在結構上有拉繫功能外,也豐富天井內部的天際線,圓拱上原有精美泥塑,可惜現已斑剝不存。另一處通往二樓的樓梯則位於第四進的「文史工作室」,由此上去是神明廳,神明廳後面的空間是臥房。

  二樓外面有一個鹿港僅存的銃櫃,也稱為槍櫃或槍樓,三個牆面開有銃眼,居高臨下,可俯瞰街道的往來動向,作為觀察、監視、放置兵器的地方,是一防禦措施,在早期對防止海盜土匪襲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樓井廳、公廳

 

神明廳

 

樓井下方的樓梯

 

文史工作室的樓梯

 

公廳後的臥室

天井內的圓拱結構

 

(中山路149號一、二樓空間組織圖)

 

(文字資料整理自《彰化縣歷史建築鹿港十宜樓調查研究》、網站「莊研育老師部落格」)

(圖片由小組成員繪製、拍攝)

 

 
 

 

● 最佳瀏覽效果:解析度1440x900 ● 瀏覽器:Chrome、IE、Firefox ● 開啟  JavaScript ●

◆ 2019 鹿港國中 製作團隊:蜂蜜檸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