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下雨的週末午後,我們來到了「退舍」,也就是提供給退伍軍人的宿舍,從入口處可以看出,這裡原是「內埔營區」的營房,因為軍隊移走了,所以就提供給沒有眷舍的榮民使用。
|
一進退舍就看到一片空地,在以前應該是部隊的集合場,在它四週是一排排的長條型房舍,每一排又隔成了好幾間,每一間住一戶人家,門窗屋瓦都已經破舊了。除了各自的住戶外,還有公共廁所、公共浴室、理髮室、小型福利社以及大家看報、下棋、聊天的活動中心,這種格局就是二、三十年前標準的軍營模式。
|
經過幾排房舍後,就到了我們要採訪的李志新爺爺家了。李爺爺家大約不到 10 坪的大小,裡面擺放著一張床、一個衣櫃、一個冰箱、一張餐桌和幾張椅子,我們 8 個人進去後就更顯擁擠了。廚房是另外在外面隔了一小間使用,至於浴室和廁所,就要到 50 公尺外的公共浴室和廁所使用了。 |
李爺爺是河南人, 15 年生,是家中的獨生子, 18 歲時因國共內戰,中斷了學業成為軍人。在參與徐州保衛戰時負傷,坐飛機後送至南京,再乘火車到蕪湖,到了蕪湖醫院後才能開刀取出身上的砲彈殼,至今李爺爺大腿上還留下了一條很長很深的疤痕。療養一陣子後,才剛剛可以下床走路,又因共產黨繼續南進而一路撤退到江西、南昌、蘇州、廣州,暫居義母及表哥家,民國 38 年撤退至海南島,民國 39 年再度撤退到台灣。 |
「這六年當中,是我最年輕力壯的時候,但每天不是和共產黨打仗,就是隨著部隊東奔西跑,沒有過過什麼安定的日子。」李爺爺感慨的說。
|
李爺爺剛到台灣時,部隊駐守在高雄鳳山,後來也陸續轉調至台中及台南,最後再調到台北,在陸軍總部汽車連當駕駛的工作,前後服役了 32 年。
|
李爺爺很早在家鄉時就結了婚,小孩及親友都在家鄉,兩岸開放探親後,他幾乎每年都有回去大陸。我們很好奇的問李爺爺,既然家人及孩子都在大陸,為什麼沒有考慮回去定居,和一家人團圓呢?李爺爺聽了這話,眼眶突然充滿了淚水,哽咽的說:「我是一個軍人,當個軍人,國家在哪裡,我也應在哪裡,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