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作俱佳 馬蘭老師拉京胡 彈月琴 敲鑼打鼓
 

「我去法國留學,學的是西方音樂及作曲,目的就是希望能把西方的音樂融入京劇的編曲中,讓京劇能成為具有中國特色,又能被西方觀眾所理解的藝術。」

 

在四 ○、 五 ○ 年代,為了養活一家大小,對每天從早工作到晚的眷村父母而言,休閒是難得的享受,平時的娛樂除了下下棋、打打麻將,或是在樹下聊天外,三五票友(喜好京劇的人稱為票友)聚在一塊票戲(演唱京劇),也是主要的娛樂之一。

透過耿爸的聯繫和安排,我們一行人來到了「馬蘭國劇社」,主要是想了解京劇到底一種什麼樣的藝術?為什麼能它在民國二十幾到三十幾年之間,吸引這麼多人為之著迷?

「馬蘭國劇社」在一棟大廈內,才剛踏出電梯門,就傳來了京劇的演唱和伴奏聲,聽來頗為熱鬧。屋內大約有十來位的爺爺、奶奶、伯伯們聚在這一同票戲,有人拉京胡(一種京劇絃樂器)、有人彈月琴、有人敲鑼打鼓,還有位爺爺拉高了嗓門在唱戲。此刻,是我們這輩子和京劇之間的「第一次接觸」。

「馬蘭國劇社」的負責人兼指揮都是馬蘭老師。馬蘭老師生於新疆,父親是江蘇人,精於琴藝, 9 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拉京胡。

「每天放學回家,我當然也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出去玩,但我爸爸規定得很嚴,加上我也有興趣,所以一放下書包,就面朝牆壁,坐在椅子上,一拉就是好幾個鐘頭。」馬蘭老師回憶著說。

天賦好加上又用功,馬蘭老師很快的在京胡上嶄露頭角。 1987 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北京中國戲曲學院作曲系,畢業後留校任教,第一年就破格升任講師。 1994 年留學法國,為的是想學一些西方作曲的手法,用來融入京劇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馬蘭老師的多才多藝, 1995 年在巴黎參加華裔模特兒選美比賽,獲得第二名,也曾拍過電影和電視廣告,因此在京劇界被譽為「天才女琴師」。馬蘭老師到底有多大的名氣呢?

「在中國的海關入出境,都受到不需要檢查行李的禮遇呢!」有位王奶奶告訴我們。

馬蘭老師學成後與謝志杰先生結婚,成為台灣媳婦,先是住在高雄,後因台北的票友、票房(京劇社團)多,就搬來台北,在自己家成立了「馬蘭國劇社」。

「我這裡每天下午都有一場清唱(只練唱而不穿戲服),有人遠從基隆來;也有人一個禮拜來七次的;還有位老教授為了吊嗓子方便,就乾脆把家搬到我們這棟大樓了。」馬蘭老師笑著說。

眷村第一代的爺爺奶奶們對京劇著迷的程度由此可見一般。我們坐在地上聆聽了好幾位爺爺、奶奶、伯伯們唱京劇,比較特別的是,有時只是在唱一個字,音卻拉得好長好長,若是沒有好的肺活量,是沒辦法做到的。

對於京劇在台灣有日漸式微的趨勢,該怎麼因應呢?

「京劇絕對不能一成不變,一定要做改良,否則對年輕人或是外國人來說,是沒有吸引力的。」馬蘭老師的看法是:「我去法國留學,學的是西方音樂及作曲,目的就是希望能把西方的音樂融入京劇的編曲中,讓京劇能成為具有中國特色,又能被西方觀眾所理解的藝術。」

雖然我們對京劇依舊是一竅不通,但覺得還滿有趣的。下午三個小時的接觸,算是對京劇揭開了第一層的面紗。

 
大家專心的在聽戲 這些爺爺們聚在一塊票戲 馬蘭老師為我們揭開了京劇的面紗
 

眷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