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田榮吉故居

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又可稱多田榮吉故居是一個在台日本式建築,為日治時期擔任淡水街長的多田榮吉私人宅邸,始建於1937年。原先為日治時期的淡水街長多田榮吉的住居。其也是全台第一間接續自來水管線的民宅。宅邸位於淡水馬偕街19號埔頂烽火段地區、砲台埔前緣,介於紅毛城與福佑宮之間、從滬尾偕醫館和淡水禮拜堂前往小白宮的路上,也可以從新北市立圖書館淡水分館前的天橋過去即可看到。

於2005年4月21日公告為縣定古蹟,是淡水第一座被指定為古蹟的日式住宅。2014年10月22日開始進行市定古蹟「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修復及再利用工程,可看到故居上的鐵皮屋頂被拆除,根據工程的資訊牌上寫預計於2015年10月21日完工,2016年7月18日起對外開放。

▼圖片為本組自行拍攝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

1860年代淡水開港通商,成為洋人在淡水經商、貿易、居住的主要地區,1862年(同治元年)6月22日開關徵稅。稅務司公署衙門在今紅毛城停車場前,是當年最豪華的建築。本棟殖民地式白堊迴廊的建築建於同治末年,原本有三棟,本地人稱「埔頂三塊厝」,是當時稅務司官邸,他們在此工作輕鬆,生活之享受非當時台灣百姓所能想像。

日治時代這棟建築物屬稅關,因關務大減而廢除,被附近淡江中學學生稱為「化物敷屋」(鬼屋)。二戰後,其東側另二棟同型洋樓被拆除。1996年,財政部關稅總局曾決定將此建築報廢、改建員工住宅,引起所謂「搶救小白宮」的行動;在淡水仕紳及專家學者的強力奔走下,才保住這棟具有歷史意涵的白色建築,永久維護;而臺北縣淡水鎮公所也提報古蹟評鑑,以保存此文化資產。1997年,內政部臺閩地區古蹟評鑑審議會議評定為三級古蹟。2004年重新整建為現今的樣貌。

▼圖片為本組自行拍攝

馬偕古厝

這棟英國人稱為bungalow形式的建築,座落於蓊鬱青翠的埔頂,展望淡水河與觀音山,是1875年馬偕博士所建造的寓所。他亦在此娶妻生子,馬偕故居甚至成為馬偕博士開拓宣教的重要基地,直到1901年馬偕博士病逝為止。

1912年馬偕博士獨子偕叡廉先生回台創辦淡江中學,再度以此故居作為校長寓所,直至 1941年才因戰爭返國。 馬偕故居在二次大戰時,教會曾設「安樂家」,供失去家庭的婦女住宿靜養,後來淡水中學租作學寮,稱為「白虎寮」,戰爭末期充作彈藥庫。

戰後,偕叡廉先生再度回淡水居住於此直至1952年。1965年真理大學創校後輾轉成為圖書館、實習旅館和學人招待所,馬偕家族返台也都下榻於此,本建築現在則作為馬偕紀念館。

▼圖片為本組自行拍攝

姑娘樓

這棟由吳威廉牧師設計建造的優美紅磚洋樓,昔稱「姑娘樓」,建於1906年,為當時淡水女學校校長金仁里姑娘、高哈拿姑娘兩位女宣教師的宿舍。「姑娘」是台灣教會對外國單身女宣教師的尊稱,而曾經生活於「姑娘樓」的還有黎瑪美、安義理、杜道理和德明利等姑娘,在二次大戰期間,姑娘樓一度成為淡水中學男生宿舍,並改名為「朱雀寮」。

戰後,除了重回淡水的杜道理、德明利姑娘之外,在淡江中學服務的李仁美姑娘、高瑪烈姑娘也都居住於此。 1965年因真理大學創校所需,最後一位女宣教師徳明利姑娘搬往淡江中學後,「姑娘樓」便成為真理大學校長室。

▼圖片為本組自行拍攝

紅毛城

紅毛城位於新北市淡水區,又稱做『滬尾城』,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為國家一級古蹟。西元1624年西班牙人侵入台灣後於1626年在淡水河口邊的山丘上興建『聖多明哥城』(紅毛城);約在1642年時,本來據守在南部的荷蘭人北上將西班人趕出台灣,由於外國人本身髮色稍淡且偏紅,因此平埔族人大多稱外國人為紅毛番,而紅毛番住的地方為紅毛城。

1662年鄭成功驅逐了南部的荷蘭人,北部淡水的荷蘭人見大勢已去於是也撤走,紅毛城也連帶成了一座廢城;直至清朝康熙時期,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紅毛城再度成為淡水河口防禦要塞,清末英法聯軍之役後淡水開港,1867年英國人租借紅毛城作為英國領事館使用,並在主堡東側興建領事官邸,紅毛城再度熱絡起來,成為和各國人士交流的地方;終於在西元1980年將紅毛城正式收歸台灣,現在紅毛城園區也成為民眾淡水旅遊的好去處。

▼圖片為本組自行拍攝

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

1872年到1880年間,馬偕博士以露天教學的方式,於路邊、榕樹下、溪邊或是海邊傳教,因感於創校之重要性,便於1880返回加拿大之際籌募款項,回到淡水後便開始興建學校。

「理學堂大書院」又名「牛津學堂」,於1882年落成,是當時教會培訓傳教、醫療、教育等人員的基地。馬偕為了紀念鄉人的支援,乃以其故鄉郡名「牛津」來命名,以示飲水思源之意。這間學堂是台灣第一所西式學堂,現為已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圖片為本組自行拍攝

滬尾砲臺

滬尾砲臺,位於今台灣新北市淡水區,為建造於1886年的火炮砲台。該砲台為台灣第一位巡撫劉銘傳所主導建造,其建造目的是為了防衛台灣淡水港。

該砲台雖停用多年,但因為長期屬軍事要塞,因此建築大致完整,門額上仍留存劉銘傳親筆題之「北門鎖鑰」石碑,也保留了砲台旁兩道城牆及砲陣地數座;但砲台使用主炮均已遭日本人拆離,現已佚失。目前中華民國內政部將砲台列為二級古蹟。

地名由來:

  1. 淡水舊地名「滬尾」之名應為凱達格蘭語轉譯而來,語源為「Hobe」,是河口的意思。
  2. 《臺海使槎錄》中稱「虎尾」,《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中稱「扈尾」,淡水福佑宮「望高樓碑誌」中稱「戶尾」。
  3. 有說法指出,「滬」是指漁民捕魚之設施,「尾」則是指河流出海口。
  4. 另有一說則是指由臺灣話「雨尾」諧音演化,因為觀音山、淡水河一帶下雨,到此地後雨即停止,故名「雨尾」。
  5. 另一說法是「石滬」是早期海邊捕魚的設施,漲潮時,海水將魚群帶進石滬內,退潮時海水從石縫中流出,魚群便留在石滬內供漁夫捕捉,早期台灣北海岸有20~30個石滬群,淡水在石滬群最尾端,故稱「滬尾」。
  6. 也有說是源自此地在清代中期即和簡稱為「滬」的上海通商頻繁,猶如是接續於上海後尾的城鎮,乃逐漸產生滬尾之名。

▼圖片引自網路

一滴水紀念館

一滴水紀念館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和平公園內。原是1915年建於日本福井縣大飯町古民家木造建築,為了連結日本阪神大地震及台灣921大地震的台日情誼而遷建。為在台日本式建築的代表之一。

取名為一滴水,原為紀念起造者水上覺治之子、昭和時期知名作家水上勉,一生承襲自日本滴水禪師的禪宗思想,崇尚珍惜萬物資源,就算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也當物盡其用。另有含意感謝移築的朋友們,雖力量小如一滴水,終能匯聚能量完成此一跨國移築工程。

多樣的屋瓦圖騰,多變的門窗格式,蘊含生活美學。屋中的大門柱,即由門外算起第三根、最長也是銜接最多橫樑的直柱,在日本文化中代表一家之主的父親角色。柱頂的棟札,是古民家的身分證明。以紅布包裹的木牌,記載其興建年分及建築的棟樑(即師傅)姓名。而紅布外纏繞一雙上樑時剪斷的夾腳草鞋,意味落地不再遷移。

▼圖片引自網路

淡水福佑宮

清乾隆末年建,當時淡水三邑、同安、安溪、漳州的閩南人與汀州、潮州、嘉應等地的客家移民,均奉媽祖,共獻銀錢。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竣工。淡水福佑宮背山而建,向上攀緣,即見清水祖師廟。佛教禪師慶西和尚任開山住持。

座落於淡水中正路老街上的福佑宮,實際的建造歷史已不可考,有說是草創於雍正年間,於西元1796年(嘉慶元年)重建,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福祐宮已經有200年以上的歷史,屬於第三級古蹟,也是淡水四大廟宇中年代久遠的一座。廟中主要供奉媽祖,又稱媽祖宮,因為沒受到皇帝的封賜,依然保留原宮名而不稱天后宮,是昔日淡水街發展的中心。

圍繞在四周牆面的浮雕,多數為附近商家捐款重建用以酬神,卻成為古樸與現代感並存的裝置藝術,點綴如今的老街。仔細看廟前的石獅,會發現它們的頭特別的光亮,可能是石獅子原本是做為幫助行船平穩的壓船石,曾經護衛移民渡海,所以民眾也喜歡摸摸獅頭,據說有保平安的功能。

▼圖片引自網路

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殼牌倉庫)

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鼻頭街22號,內有四座大型磚造倉庫、三座小型庫房、鐵道、月台等歷史建物。區內倉庫大小不等均建於日明治30年(1897年),以二尺厚磚牆做為內部隔間承重牆,磚材為閩南扁平方磚。窗台、門框架使用泉州隴石(花崗岩)打造,窗台於屋內側有向內對開的傳統木製門與木門栓,外側有厚實的鐵窗。屋頂架構承載使用當時西式建築中偏好的大跨距木桁架、樑下加有石板柱頭的方形磚柱承重。

原有的碼頭區早已被水上人家使用,另外形成淡水地區的特殊景觀,油槽部分在二戰時遭到美國陸軍航空軍轟炸,僅存一處殘蹟,鐵道支線也因為淡水線拆除改建捷運而停用。目前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古蹟園區已對外開放參觀。

戰後,殼牌倉庫被列為日本政府名下財產,土地與建築物權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成為國有財產交國有財產局管理,之後雖將建築物權交還殼牌公司,但土地權的轉移卻因英政府後來承認中共政權而中途停止,自此開始的三十餘年間,殼牌母公司─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與國有財產局發生土地產權的纏訟。

▼圖片引自網路

整建與修復

    多田榮吉故居:

  • 2014年10月開始進行市定古蹟「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修復及再利用工程。

    小白宮:

  • 1997年2月內政部臺閩地2015年整修目的便是欲去除掉2004年錯誤修復的塗料層,並再重新調配試作最接近原色的外牆塗料。區古蹟評鑑審議會議評定小白宮為三級古蹟。
  • 2004年重新整建為現今的樣貌。

    紅毛城:

  • 1984年進行整修時發現主樓底層受潮嚴重,致多處石灰粉刷面剝離而生空鼓狀。最後使用傳統土硃施作後稍有改進。
  • 2004年3月為解決主樓屋頂漏水的問題,由楊仁江建築師設計監造的修復工程展開,1年後外牆已出現膨空粉化泛白等現象。
  • 2014年紅毛城主樓雖歷經先後2次修復工程,然主樓漏水及外牆劣化問題尚待改善。
  • 2015年辦理修復原因:屋頂漏水、室外灰壁與室內灰壁剝落。並欲去除掉2004年錯誤修復的塗料層,重新調配試作最接近原色的外牆塗料。

    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 1997年交通部推動「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計畫,殼牌倉庫位於計畫路線上面臨被徵收拆除之危機。淡水文史團體、在地文化工作者和環保團體於12月中旬發起組成「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串連全國各界,進行搶救運動。
  • 1998年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向台北縣政府提出殼牌倉庫等多處古蹟指定申請,並開始與殼牌集團接觸。
  • 2000年6月27日台北縣政府正式公告殼牌倉庫等為縣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