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沿革 :八卦山大佛位於八卦山半山腰約莫海拔74公尺處,為一尊盤坐於4公尺高蓮花座上的釋迦牟尼佛,總體高約23公尺,底座約694平方公尺。
現在的八卦山大佛,原址為毀於陳周全事件戰火中的「鎮番亭」。在嘉慶年間,官府在此地又蓋了「定軍寨」做為守城要地,歷經戴潮春事件後曾整修過一次。在乙未戰爭中,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死於炮擊,之後日本人在1914年拆除定軍寨,僅留下一面牆,並於此地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殿下紀念碑」。而二戰結束之後,國民政府又拆除了能久親王紀念碑。之後在善化堂堂主世溪松等人的推動、獲縣府核准之下,在1956年由林慶堯設計並監督興建大佛。一開始成立了「八卦山大佛建造促進委員會」,申請公有土地之使用權,並向民間各方信徒募款,在1956年3月4日於能久親王紀念碑之原址動土開工。然而好景不常,1959年8月,因彰化地區遭受到八七水災的肆虐而暫時停工。直到1960年5月才又成立了「財團法人彰化八卦山風景協建會」,繼續興建。
在歷經了10年的工程後,1961年大佛竣工。另外在1963年建造九龍池和二隻石獅、一對蓮花燈。1966年至1969年進行大佛兩側休息所的修建。1972年1月興建大佛寺,樓高四樓,上達25公尺(8丈2尺),採宮殿式建築,於1976年2月12日安座開光落成。八卦塔、八卦亭、大佛前牌樓等周邊附屬建築於1977年全面完工。
八卦山大佛啟建於民國45年,50年建造完成,大佛以鋼筋水泥塑建而成,佛前有雙獅鼎立,底座佔地7畝,由蓮花座到佛頂共分六層,底層為小佛堂,二至五層設有塑像及文字解說關於佛陀一生事蹟。拾級盤旋而上可達頂層,由於建造手工細膩現已列為歷史建築,大佛西南側新闢精緻庭園區,包含草坪、花架、奇石、坐椅等設施,提供一寧靜的休憩場所。
現在的八卦山大佛,原址為毀於陳周全事件戰火中的「鎮番亭」。在嘉慶年間,官府在此地又蓋了「定軍寨」做為守城要地,歷經戴潮春事件後曾整修過一次。在乙未戰爭中,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死於炮擊,之後日本人在1914年拆除定軍寨,僅留下一面牆,並於此地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殿下紀念碑」。而二戰結束之後,國民政府又拆除了能久親王紀念碑。之後在善化堂堂主世溪松等人的推動、獲縣府核准之下,在1956年由林慶堯設計並監督興建大佛。一開始成立了「八卦山大佛建造促進委員會」,申請公有土地之使用權,並向民間各方信徒募款,在1956年3月4日於能久親王紀念碑之原址動土開工。然而好景不常,1959年8月,因彰化地區遭受到八七水災的肆虐而暫時停工。直到1960年5月才又成立了「財團法人彰化八卦山風景協建會」,繼續興建。
在歷經了10年的工程後,1961年大佛竣工。另外在1963年建造九龍池和二隻石獅、一對蓮花燈。1966年至1969年進行大佛兩側休息所的修建。1972年1月興建大佛寺,樓高四樓,上達25公尺(8丈2尺),採宮殿式建築,於1976年2月12日安座開光落成。八卦塔、八卦亭、大佛前牌樓等周邊附屬建築於1977年全面完工。
八卦山大佛啟建於民國45年,50年建造完成,大佛以鋼筋水泥塑建而成,佛前有雙獅鼎立,底座佔地7畝,由蓮花座到佛頂共分六層,底層為小佛堂,二至五層設有塑像及文字解說關於佛陀一生事蹟。拾級盤旋而上可達頂層,由於建造手工細膩現已列為歷史建築,大佛西南側新闢精緻庭園區,包含草坪、花架、奇石、坐椅等設施,提供一寧靜的休憩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