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息「香」關
中國香文化香文化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在不同的場合、運用不同的香料、採用不同的出香方式進行的文化活動和生活舉止,進而演繹出特有的「香文化」制度,即由文化「現象」上升為文化「觀念」。香文化的性質與內涵不只是聞香料和香席儀式的展示,而是綜合藝術文化,又具有修身養性的功能。
遠古時期的香僅用來供奉神明與辟穢清潔,並抗擊蚊蟲和瘟疫的襲擾。春秋戰國時,除祭祀用香並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熏燒、佩帶、熏浴、飲服等多種用法已非常普遍,薰香風氣生活用香也在一定範圍內流行開來,並出現了製作精良的薰爐。此外,以先秦儒家「養性」論為代表的「香氣養性」的觀念已初步形成,為後世香文化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為西漢生活用香的躍進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漢晉時期的香文化是「百姓敬鬼神,憑香菸縹緲;貴胄玉臨風,賴香送溫情。」因為秦漢統一天下,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的香料傳入中國,蘇合香、雞舌香、沉香、木香等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另外受道家、佛教以及六朝玄學影響,推動香文化的發展,讓薰香在上層社會更為普遍,長沙馬王堆漢墓就有陶制的熏爐和香茅出土,甚至在印尼蘇門答臘發現刻有西漢「初元四年」字樣的陶爐。漢武帝很喜歡薰香,更是帶動漢代的用香風氣,「博山爐」就是漢武帝遣人製作的香爐。另外,各種香料的作用和特點有較深的研究,所以調配多種香料製造特有的香氣,出現「香方」的概念,並出現治病的藥香,「香療法」漸成風氣,香藥也因此貴重。
     
南越王墓出土疑似乳香的樹脂類香藥
|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信期繡羅綺香囊
|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竹薰罩
|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陶薰爐內的高良薑和辛夷等芳香植物
|
圖片出處:故事 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隋唐時期的香文化是「三教傳天音,把香助冥想;帝王堂前燕,飛羽揚仙煙。」香品的用途有完備細緻的分類:廳堂有堂爐、供爐焚香,臥室有臥爐、熏球焚香,文房有文爐、琴爐焚香,修煉有行爐、壓經爐焚香;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儒家有儒家的香,不同的修煉法門又有不同的香,可謂專香專用。熏爐的制式也有變化,由淺膛直接點燃草木香料的熏爐,向「隔火薰香」的深膛香爐演變。因為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參加佛事活動甚為頻繁,而佛家的教理經書對香大加推崇,幾乎在佛事活動中都要用香:敬佛供佛、高僧登台說法、浴佛法會等,在佛殿、法壇等場所還要潑灑香水,其用香量之大。
宋元明清時期的香文化是「千家香世界,萬戶盡煙中;天地人三界,無日不繚繞。」宋代之後,香更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焚」香不同的「隔火薰香」的方法開始流行起來,可說是香文化的鼎盛時期,從皇宮內院、文人士大夫階層擴展到普通百姓,並且出現了《洪氏香譜》等關於香的專著,品香與鬥茶、插花、掛畫並稱,為上流社會優雅生活中怡情文化。在元明清時期,線香開始廣泛使用,並細分豎直燃燒的「立香」,橫倒燃燒的「臥香」,帶竹木芯的「竹籤香」等,開始流行香爐、香盒、香瓶、燭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組合香具。香也不只是芳香之物,而已成為怡情的、審美的、啟迪性靈的妙物。
近代的香文化是「硝煙亂眯眼,人家盡冷香;一陣香風過,中華又騰煙。」因為貴族階層的衰敗,中國的香文化也日漸式微,思想思潮、文人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改變,融入書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逐漸消失,失去安神養生、美化生活、陶冶性靈的內涵,用香只作為祭祀儀式,被保留在廟宇祭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