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人生
中國記者曾經大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對自幼生長在鹿港偏鄉的我們而言,覺得搖盪若千頃波的稻田才是最美的風景!
趙爺爺說明施肥方法和步驟來源:自行拍攝
每一畦稻田彷彿都在訴說著一位偉大農人的生命故事,如今我們站在沁涼的水田裡,迎面吹拂著陣陣涼風,在這片綠油油的水稻前,見證趙爺爺一生辛勤又樂天的莊稼人生。
趙差用爺爺的田來源:自行拍攝
「辛碌」歷程
趙爺爺生處的年代,要出外找一份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當時大多數的農家子弟,主要都是以繼承家業、延續先祖的工作為主,趙爺爺身為農家子弟的一員,似乎也順理成章地就一頭栽入了農耕工作。
務農雖是歷代家業,但由趙爺爺一肩承擔時,仍舊感覺十分吃力,所以趙爺爺選擇相信專業。不單單加入了當時由農會所創立的農事研究班,並積極參與四健會,在這段期間認識了來自各界的農友,也與其他縣市的農業專家一同進行各種農業技術交流,長養了豐厚的農業知識。正因為趙爺爺耗費了許多心血和努力在這片土地上,才成就了這一片良田農耕。
種稻「眉角」
趙爺爺說從插秧開始的那天數計,大約歷經一百二十天左右可以收割。插秧到第六十天,稻苗會懷孕八十天,長穗九十天束起,再過二十五到三十天就成熟可以收割了。
我們一起和趙差用爺爺施肥來源:自行拍攝
趙爺爺他說用眼睛看就可以知道稻穀是否夠營養,判斷完後才能決定何時要施肥、何時要噴農藥。他說施肥是有技術的動作,施肥前要先觀察什麼地方的肥料有缺就多施肥一些,什麼地方的肥料比較多就少施一些,這些都是要靠經驗判斷的。
趙爺爺進一步跟我們分析稻子的主要結構,為根、莖、葉三大部份。根、莖、葉需要氮、磷、鉀......等礦物質,他說另外再多加氮粉更會讓葉子變得很旺盛,還有氮素肥料主要是供給稻根豐富的養分,如此稻子才能夠很好的吸收水分,而鉀則可強壯稻莖。
我們一起和趙差用爺爺施肥來源:自行拍攝
在這趟的耕種體驗活動,我們看到稻子生長的情形,像現在稻穗就是扁扁的,代表稻子還沒懷孕,通常稻穗懷孕時,稻珠是圓的,那就是「幼穗」,幼穗要立即施肥,施肥分為三次:積肥、追肥、穗肥。生產過程中施肥稱為積肥,六十天施肥的叫穗肥,有營養的時候穗粒才會壯大,此時施肥就是追肥。
趙爺爺在田裡施肥來源:自行拍攝
仔細聆聽趙爺爺訴說稻榖的成長過程,與栽種的細膩程序,更讓我們知悉每顆稻榖都是農民們悉心照顧的產物,餐桌上的每道食材都得來不易,我們理應惜福,每頓餐飯都該抱持著感恩之心,將飯碗中所盛的飯菜全部享用完畢,才不辜負辛苦農民們的付出。
引領風潮
自從參加四健會後,四健會的專家學者為了開拓農友的收入,也教導農民栽種洋菇,所以當時的趙爺爺在農餘時期就會種植香菇、松茸以增加些許收入。另外,為了擔起沉重且龐大的家計,勤勞有想法的趙爺爺有時也會去做一些小工和副業,像是養雞和豢養斑鳩。
臺灣在五十年代還沒人大量養殖斑鳩,當時的趙爺爺可謂是走在時代的尖端,曾經最多養到五百多隻斑鳩,所養的斑鳩都會生蛋,因此利潤頗豐,這比待在工廠工作或務農的收入要好很多。
看見雜草順便拔除稻秧才能長得好來源:自行拍攝
在那個資訊封閉的農業年代,趙爺爺沒有因為身在貧困的農家,為了撐起家中經濟大柱而怨天尤人過;相反地,趙爺爺不僅更辛勤地耕種,一方面尋求專業的幫助,另一方面則善用敏銳的觀察,引領風潮地大量養殖斑鳩,這種在困境中積極謀求改善之道,不畫地自限、不自怨自哀的樂觀精神,為我們注入了新的力量,因為是第一次製作專題,在過程中遭遇了許多困難,但從趙爺爺身上我們學到了面對挫折所應具備的正向態度!
為了體驗務農的辛勞,我們和趙爺爺一起下田施肥,或許是因為被第一次的新奇感給沖昏了頭,我們感覺種田很好玩,甚至還央求趙爺爺再給我們第二次的體驗機會!
我們藉由這次的採訪和體驗,了解趙爺爺為了養活家庭無論農忙或農閒,都如此辛勞而拚命,這種為家人無私付出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我們,也讓我們立下決心,要用和趙爺爺一樣的心來珍惜我們的親人。
- 整理:婷玉負責文字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