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概要
廟口如果有慶典時,往往有野台戲的演出,歌仔戲與布袋戲是最常見的廟會表演。在過去,廟會慶典對小孩來說,重點不在於舞台上的表演,而是鑼鼓聲、鞭炮煙火與舞龍舞獅等,因為一陣陣的鑼鼓聲響、絢麗的火樹銀花召喚大夥兒聚集,台上的表演好像只是給老人和神明看的,吵吵鬧鬧的玩樂才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而且路邊還有琳瑯滿目的小攤販,賣著冰糖葫蘆、棉花糖、烤香腸等,攜家帶眷來湊熱鬧、話家常……如今,隨著高科技的步伐,野台戲也創造出不同的場景與風格,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現代野台戲有華麗的場景及聲光效果,但似乎少了昔日的人情味、熱鬧的么喝聲,以及生動的故事內容,觀眾也寥寥無幾了!
記得小時候,阿公會牽著我的小手,偶而到廟口看看布袋戲,雖然當時的我看不太懂,但還是看到津津有味;現在我長大了,阿公生病往生了,所以我很懷念那時手掌心暖暖與悠閒的感覺,我想和同學們共同研究野台布袋戲這個主題。我們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了呂明朝先生,從事野台戲已經有40多年的經驗,因為祖父、父親都從事此工作,所以自國小就耳濡目染,繼而傳承家族事業,如今家族表演已有110多年的歷史。布袋戲劇團「五洲園」的創始人─黃海岱先生,跟著父親黃馬學習製作與操控布袋戲偶,而呂明朝先生的祖先是雲林虎尾人,因為入贅黃家,所以呂先生跟著黃馬、黃海岱等人學習這項傳統民俗技藝,後來黃海岱的孩子黃俊雄將布袋戲搬上電視螢幕前,孫子黃文擇創立「霹靂布袋戲」,而這一支流都是跑地方性質的野台戲。
由於現代科技的衝擊,野台戲的傳統藝術受到動搖,野台戲的觀眾日漸減少,此行業的薪水更是變得非常不穩定,相對的,有心延續這份技藝的人數也就減至極為少數,伴隨而來的是傳統文化一點一點流失的危機,如何以最佳的方式保存並讓民眾重新重視傳統文化資產正是我們現在最需要思考的問題,希望我們能夠藉由傳統藝術及現代科技的融合發揚傳統文化,然而面對傳統文化,我們應該予以尊敬與感恩的心,盡力保護傳統技藝無誤就是現今最重要的事了。
我們主要研究野台戲的歷史、表演方式、禁忌以及沒落的原因。研究方法:蒐集這方面的資料以奠定基本的常識;訪問野台戲工作的操偶師以及觀眾,以了解在現代野台戲對人們的意義;實際欣賞野台戲,最後統整所得資料再做成網頁。因為野臺戲的範疇大,內容豐富多元,所以我們針對「扮仙」這部分來研究,而且以「五洲團呂明朝布袋戲」為研究的對象。
布袋戲偶是呂明朝先生一生的珍寶
|
人與布袋戲偶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