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昔稱大姑陷,後因大姑「陷」字不吉祥,遂依月眉位於河崁之地的天然地勢,將「大姑陷」改稱「大姑崁」,後又幾經改名,於西元1920年改稱為「大溪」,沿用至今。並於民國103年12月桃園升為直轄市後,改稱為「大溪區」。大溪被大漢溪所貫穿,氣候、地形都很不錯。所以就發展成為經濟的重要交集點。
然而後來因為中法之間的關係,劉銘傳積極的往內部發展,於是在大溪設立了許多的設施,其中包括撫墾局、樟腦總局、番市局,使大溪很快就成為貨品的集散地,再加上物產豐饒,更吸引了洋行、商行設立。
之後又因中國戰敗而向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使得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因為如此原因,大溪與三峽的民眾發起了抗日行動,而日軍從北登台後直往南攻,在日軍經過大溪時,將大溪的街區破壞殆盡,可是大溪的居民沒有因此放棄,經過他們重新修建,大溪又很快的恢復了以往的景象。
重新整修之後,日本執行了都市計畫,進行市區修建,日本人在大溪執行該計畫,外國商人聚集的和平路、中山路,成為第一個改造的目標。中山老街蓋的時間比和平路晚一兩年,大約在民國9年,算是日領晚期的建築。
如今的大溪成為交通轉運站、觀光勝地,加上近來觀光業的發達,老街的重整,使得大溪變得更佳的熱鬧。
(資料來源:網路查詢+自行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