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五步曲 —觀察、推理、實作、記錄、討論

(一)    觀察

英國科學家波以耳在操作酸鹼實驗時,觀察到一小滴酸液碰觸到花瓣而變色,因此發現了酸鹼指示劑;伽利略觀察教堂頂端的吊燈規律擺動,進而得知了單擺的等時性規律。所謂「觀察」,是要「觀察各種科學現象中的規律」;而非「從紙筆測驗中觀察解題的方向」,然而現今的科學教育卻與此理念恰恰相反,使得「觀察」成為目前學生學習科學的最大阻礙。「觀察能力」雖然是科學實驗中的基礎,卻也攸關著整個實驗的成功與否,在進行科學實驗時,不要忽略任何蛛絲馬跡,大處小處都必須觀察仔細,才有機會成為下一個波以耳、伽利略。

(二) 推理

有人說:「科學需推理」或許學生們能很迅速的背誦出科學定理的敘述,卻無法將實際發生的現象與科學定理產生連結。比起純粹的紙筆測驗,科學推理是應用科學方法、原理去進行合理推論或是解決問題的歷程。繼觀察之後,我們必須在各種現象中找出背後的 「為甚麼」,進而進行分析 尋求解答。跳脫出既有的定理,在只有觀察數據的狀況之下,透過不同的角度探究與推敲,整理出所有具可能性的假說,形成初步預測,讓科學推理成為證據與理論之間一連串的思考過程。

(三) 實作

名鑑識專家李昌鈺曾說:「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所有假說都必須經過無數次重複操作的過程才可能形成定理。實作的目的不僅僅在於探索以及求得證據,更能夠激發出我們對科學好奇心與創造力,感受科學不同層面的趣味。從科學實作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準確分析、精確測量,甚至是科學家們實事求是、百折不撓的研究精神。比起做評量、寫考卷,直接動手做反而能輕鬆、迅速地將所有科學定理一網打進,展現於眼前,讓我們的學習擁有更大的成效。用這種親身體驗與科學融為一體的方式學習科學,不才是真正的學習嗎?

(四) 紀錄

一般而言,觀察紀錄的內容分成「文字」、「圖表」、「影像」三種,可以表現出紀錄的階段性與延續性。而無論是哪一種記錄方式,都必須切記不要讓內容過於複雜,使自己無法掌握精華之處。除了版面整齊以外,詳實紀錄也是很重要的,所有數據皆須不厭其煩的紀錄,因為越完整的資料越能分析出完整的實驗推論,更可以成為回顧或比較相關實驗的依據。「紀錄」這項工作,不但是科學實作最後的關鍵,更能讓學生們從中學習如何統整資料,並運用於平日抄寫學習筆記上,可以說是一種另類學習!

(五) 討論

在科展的過程中,與組員及師長的相互交流還有相互協助更是不可或缺。俗話說:「團結力量大」將大家的創意與想法合而為一,匯集了每個人的知識與力量所完成的作品,才堪稱為真正的心血結晶。而討論的過程,不但能夠確保每個人都確實参與活動,亦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如何完整而正確的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與意見,並藉由交流將現有的想法加深、加廣,集合成為原本意想不到的完美作品。

圖片取自:
波以耳w1.chjhs.tyc.edu.tw
問號richfree.pixnet.net
meeting liverpoolcn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