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革命—用感官去探索觀察

四十年的停止

「現代的教育其實和四十年前的教育沒有甚麼不同。」梅老師對於現在國中小學生的教育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時代變了,教育的方式是否也應該有所變遷?如果教育固只守於40年前死板的方式,教育的進化腳步可不就停滯不前?現代中小學老師,有的已忘卻「傳道」、「傳知」的本旨,而只是單純地將課本內容直接以背誦的形式「教導」,未留下空間與機會讓學生自行思考。最後,教育演變成「課上抄,課後背」的輪迴填鴨。梅老師認為:「理化課本中的實驗不能算作實驗,不過是程式化的操作。」訪談過程中,梅老師感嘆學校為了「學習效果」,將有趣的科學實作,變成動作固定的操作,而實驗結果,也與課本上文字大同小異。如此,實作的精神何在?實作的目的,在於訓練我們觀察力與思考能力,但「制式化操作」,早已侷限了我們的想像力,只能被困於空談科學的柙籠,就猶如雛鳥被教導如何振翅,卻不知如何避開風雨、天敵。

「從手、眼睛、耳朵,種種的感官中去獲得科學概念,建構學生本身對科學現象感想。」是梅老師去過那麼多偏鄉教學後,所得到的感想。現在的教育使老師教的永遠都是課本上的知識,總是一直不斷地傳授技術,所以導致四十年來的教育從來沒有改變。「現代人一點也不聰明,一點也不,只不過是站在古人立下的根基上罷了;古人的智慧偉大,因為他們能夠創造本來沒有的東西,無中生有。」這句話也強調了思考的重要性。他認為:學校教師將需要讓學生學習的一個現象,拆成許多個部分「分開」教學。但這樣「分類式教學」的結果,學生只會個別了解被拆開來的部分,而不曉得所有的部分在一起會形成這個現象。他也說明到了學校老師不敢改變的原因,怕被質疑、怕當出頭鳥,才會導致現在的學生只會記憶而不會思考問題的本質。

台灣的教育改變了嗎?

梅老師認為「國內科學教育的問題在於沒有落實動手實驗及實作」,因此梅老師就經常陪同志工一起下鄉巡迴,到中小學進行有趣的實作教學,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學常識。梅老師不斷強調做實驗和實作的差別,現在的實驗,沒辦法啟發我們正確的科學精神,他認為實作是會引發你去觀察,學習到更多、更豐富 的科學。這就是他為什麼推廣科展的原因,也因為這個理念,讓他有了熱情的動力。

做後學觀察

說到看法,梅老師否認了現代教育的教法。其實,老師對於不同年齡層的看法也不同。梅期光老師曾說過,雖然實作過程中「做」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但主旨不是在「做」,而是做完之後的「觀察、推理、溝通」等科學方法。對國小生來說,能做完一個作品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對於已是國中生的我們,在這方面不能像以前只有所謂的操作能力,而要從中仔細地運用感官去觀察去探索,這就是要擁有所謂研究科學的能力,現今的科學家大多是秉持這種方式在探索大自然,所以從國中時開始培養這種能力是很重要的。

亞佛加厥數是什麼?

「請問亞佛加厥數是甚麼?」當時梅期光老師擔任口試人員時,他詢問了面試者這個問題。面試者只是說:約為6乘上1023次方。又問:「牛頓第一、第二定律是甚麼?關係是?」他只回答:第一定律是慣性定律、第二定律是力與加速度,兩者的關係?都是牛頓提出來的。回答完,梅老師直直的看著他,兩人面對面了一分 鐘,梅老師忍不住的問了:「還有嗎?」但最後,只以沉默收場。梅老師不禁感嘆:「難道他們不曾保持質疑,探討科學的真實嗎?他們難道就只是用背的方式吸收 『知識』,而不是去了解嗎?」曾經有個女孩,在校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各方面都備受矚目,然而參加科展的成績卻不盡理想,甚至不如一般生。梅老師猜想:這也許是現今教育體制下學生「只答而不深究其理」的後果,被考試題目所束縛,無法跳脫思維框架進而尋求事情的真相。即使科展過程中有老師指導,女孩只會從「事先訂做」的理想化問題中思考,如此的學習方式真的能夠讓學生獲得成長,將來在世界上立足嗎? 對教育的期許 「孩子不該只以紙筆測試。」梅老師說。他認為現代的孩子們不能像他們那個年代的學生一樣,現代的孩子缺乏動手操作和對現實的磨練。就如同西方諺語所說的: 「平靜的大海,造不出優秀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梅老師希望教育能改革,雖然這件事情可能有些困難,但是依然努力的為這個社會去貢獻和 付出。也許梅老師對教育的付出只能起到一點點的作用,但相信一定會有愈來愈多人考慮到「思考」的重要性,而這顆種子也將越傳越遠,為這個社會發光發熱。

 


▲1/12和梅老師的的一次訪談,大家都在思考著梅老師那些衝擊性的觀點。

帶領,創造新世界

梅期光老師表示,有一段時間曾經同時帶過五十件科展,這麼令人訝異的數量,想必是其他老師無法辦到的,正好說明了梅老師十分熱愛以這種方式來教導學生們科學,因而付出大量的心血以及時間來投入,希望能改變臺灣學生的思維方式。雖然現在梅老師已經退休了,可是老師依舊以推廣科教實作的方式來教育現在的學生們【如圖2】。當然,老師有時候在閒暇之餘還是會帶幾件科展,以盡棉薄之力。 雖然梅期光老師所採行的教育方法和目前台灣的教育是相悖的,台灣的教育偏向教你科學知識,在希望你從自然現象中去解釋它的原理,梅老師則是相反。梅老師曾自我描述:「推廣科學實作的舉動就像在一個大水池中丟入一顆小石子,只能泛起一陣漣漪便銷聲匿跡」,不過梅老師沒有放棄,希望他這麼做是散播一顆顆種子,在未來的一天成長茁壯,改變臺灣,改變教育,這種努力、堅持的態度,令人為之動容。也許單憑梅老師的,永遠無法將「科學實作」、「實事求是」的精神推廣到全臺灣,但就猶如播下一顆顆希望的種子,理念將隨著時間而茁壯,寄託於我們的信念,也將隨著風逐而傳遞給更多人,接著一代、一代的宣揚,有朝一日,今日教育的窘境將為未來的我們所變!梅期光老師,用生命去教學,用熱忱去推廣,犧牲退休的閒適,去引導科學教育正確的方向,即使自己看不見成功的那一天,仍然不斷地、不斷地在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時刻建築這個偉大的夢!


▲原創力假日科學營,梅老師正針對教學這件事做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