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照片授權自江鳳英老師提供之<<犁頭店古早影像>>一書,照片提供者:藍銓成先生)

這座跨越犁頭溪下游楓樹腳溪的楓樹橋,是當年楓樹腳庄的庄口所在,以南通抵烏日,以北通往麻滋埔、犁頭店必經的橋樑。

 

在眾多主題選擇的過程中,我們先是被誠實商店的經營方式所吸引,後來知道誠實商店就坐落在楓樹社區中,我們被這個美麗的名字深深迷住,就這樣,我們開始追根究柢的一段旅程。透過訪問江鳳英老師,以及整理江老師給我們的歷史資料之後,我們得知楓樹里以前的名字是「楓樹腳」 ,是臺中市農業舊社區,更是中部地區麻芛的盛產地區。顧名,思義。因此,我們問江老師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楓樹里應該有很多楓樹吧?

江鳳英老師推推眼鏡,開始說起楓樹社區的歷史。以下是我們的採訪記錄:

根據老一輩的人,口耳相傳留下來的故事提到:「楓樹腳」是因為楓樹成林而得名,在民國四十幾年的時候,村中有一棵四人環抱才有可能圍住的老楓樹,被視為當地守護神,後來老楓樹死於八七水災,從此,村內一直很不平靜,直到後來重新大量栽植楓樹之後,楓樹腳才不再出亂子。 大約在民國八十二年市府整治楓樹溪時,所有樹木遭到砍伐,為了挽救這場劫難,當時擔任社區發閃協會總幹事的江老師因此發起「認養家樹」的計畫。江老師翻著泛黃的歷史照片告訴我們,當時居民們扶老攜幼、全家出動,沿著楓樹溪二千多公尺種了許多楓樹,社區發展協會發起認養楓樹的運動,三代、四代同堂的居民與認養的樹木拍張照片,隔年植樹節,再來舉行楓樹會。江老師任為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活動,二十年前照片中的老公公、老婆婆雖然已相繼去世,但是留給子孫的想念卻透過一棵一棵的楓樹繼續傳承下去。更繼續研發出楓燒陶、楓葉形狀的塑膠模具(可以製作出楓葉造型的環保皂)...等相關產品。江老師表示,目前楓樹里有很多人家在嫁女兒時,以成套的楓燒餐具做陪嫁,意味著永不忘本的涵義,永遠都是楓樹里的女兒

許多人都認為江鳳英老師是社區改造的先驅,但她客氣的說,社區營造在於「造景、造人、造物」,只有讓這三個部分有意義、有感情的連結﹐質樸的人心才會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