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sitemap    

日治時期

日本統治台灣的政策是「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發展台灣的稻米和糖業,溪湖糖廠也於日治時期設立,對溪湖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台灣總督府於1902年發佈「糖業獎勵規則」,使1905年後,新式製糖工場大量興起。辜顯榮便在此時響應總督府的糖業政策,開始在二林、溪湖、鹿港等地開墾荒地以為蔗田,之後在1919年合併大排沙、三省庄、頂寮及連交厝四所改良糖部,在溪湖地區設立「大和製糖所」,同時收購員林、溪湖、鹿港、二林間的鐵道營業線及原料採購全線。但1906年後,日本資本家認為製糖有利可圖,於是日資企業在總督府的幫助下,挾龐大資金與政治優勢進入台灣的糖業,台人製糖所不敵,遭到日本企業併吞,1920年辜顯榮的大和製糖便被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合併,定名為溪湖製糖所。

西元1906年以後,由於製糖業的發展,糖業專用私設鐵路乃告勃興。原本用以運輸甘蔗原料與成品, 1909年以後,糖業專用鐵路也兼營客貨運輸。當時明治製糖會社的鐵路以溪湖為中心,往東經埔心達員林,往北經埔鹽、福興達鹿港,往南通埤頭、二林到芳苑,發達的交通運輸,讓溪湖的經濟活動更繁盛。 由於糖廠的設立,大批的工人與日籍技師在此工作,他們的消費能力就帶動了市街的發展,於是現在溪湖人俗稱的「中街」,就在此時有了飛躍的發展,商店、旅館、餐館等商業與娛樂店家林立,開始了一頁繁盛璀璨的發展史。中街從原先福安宮前的員鹿路一段,因著糖廠,於是從平和街再往下接續到糖廠,所以員鹿路段叫「街頂」,平和街以下到糖廠稱「街尾」。

1903年,溪湖進行市區改正,日本政府建築市場並將街路拓寬,兩邊店屋裁劃整齊。1930年,溪湖出現第一間歐式三層樓。街尾(現平和街)在1937年已成為溪湖最繁榮的地區。我們從一張大正15 年(1926)古地圖中,清楚可見溪湖聚落最密集之處,正是中街。

我們再從1935年溪湖工商地圖看出中街不僅商店林立,地方行政機關也設在此。行政與金融機構有溪湖庄役場、派出所、溪湖信用組合、信用組合倉庫等,民間商會則有楊永昌商會、產業商會、泗海電器商會及興業商會等;娛樂場所則有溪湖座戲院、東芳樓等茶店、藝閣和料亭;交通運輸有溪湖驛、元記運送、仁順運送、保板運送店等,此外尚有旅館、醫院、藥房、洋服店、照相館、洋品店等各式商店。

我們可以想像日治時期的溪湖人閒暇時,可以去溪湖座看歌仔戲表演,有錢人可以去豪華料亭或酒樓,裡面可以享用美食與周到的服務,可以聽到日語、台語甚至還有朝鮮語。也因為工商業的繁榮,故溪湖庄具備升格為溪湖街的條件,於是庄長楊本命役員調查數據資料以爭取改制為街,昭和13年(1938)年由溪湖庄改制為溪湖街。

  

日治時期溪湖老街發展年表

 

36年(1903)

溪湖開始進行市區改正

38年(1905)

新式製糖工廠大量興起

38年(1905)

溪湖街發生大火地方士紳發動募款救助災民

42年(1909)

明治製糖會社的鐵路以溪湖為中心

 


8年(1919)

溪湖設立大和製糖所

9年(1920)

大和製糖所定名溪湖製糖所

15年(1926)

福安宮兩側已是溪湖的繁榮地帶

 


元年(1926)

手搖人工轉接電話出現

3年(1928)

消費市場遷建街尾,市區急速發展

11年(1936)

溪湖人口20653人,可升格為溪湖街

12年(1937)

街尾(現平和街),成為溪湖最繁榮的地區現在也依然是熱鬧的市場

13年(1938)

溪湖庄改為溪湖街

<top>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溪湖鎮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