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時期
康熙末年,由施世榜出資興建灌概水圳施厝圳 (因流經彰化平原八個堡,所以又名八堡圳),吸引了大陸移民來彰化平原開墾,溪湖地區也在此時開始有漢人前來入墾,並在乾隆年間有了番婆庄和大突庄二個漢人聚落的出現。
1724年,設置彰化縣,南到虎尾,北到大甲,並取「顯彰皇化」之義,定名為彰化,溪湖鎮隸屬彰化縣二林上堡。
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是入墾的高峰期,各姓氏族群紛紛來到,漢庄大量林立,形成一處處的血緣聚落,其中楊姓、陳姓是溪湖二大姓,尤其是楊姓聚居處,溪湖老地名叫 「湖仔內」,更是因為人口眾多,帶動商業發展,形成了商業繁榮的 「湖仔內」街,可能與今日的溪湖老街範圍大致相當。
而此時因漢人的來到,並以各種方式從平埔族人的手上獲得土地,而導致平埔族人的生活空間受到壓縮,一部份的平埔族人因而改變移居的習慣,漸漸融入漢人的生活中,而大部份的平埔族人在清道光年間(1821∼1850)被迫離開彰化平原,移居至南投埔里。
此外1783年林爽文之役、1795年陳周全之役、1862年戴潮春之役、1887年施九緞之役(相傳今之浸水庄,有一士紳名喚施猴緞,經營「一勝街」盛極一時,後舉眾謀反、攻打彰化縣城、地方父老幫忙官府撫平亂黨,官府應允為建大義圳,以資紀念,今之溪湖河源頭即此。溯其源約經今之溪州、埤頭、田尾、溪湖達鹿港河口出海。)這些規模較大的民變都有波及到溪湖,其中戴潮春事件溪湖戰火最熾,官軍與戴潮春手下的西王陳弄在此激戰,導致湖仔內街被戰火破壞。戴潮春事件平息後,地方又漸漸恢復穩定,在經濟發展與教育推展下,溪湖逐漸邁向穩定的定居社會。
當時漢人移民大多以務農維生,種植水稻、蔬菜等農作物,而溪湖最早期的主要交易型態,就是牛墟市集、節慶廟會和流動叫賣小販三種,最早的牛墟地點,就在目前溪湖鎮圖書館附近。
資料來源:溪湖鎮公所、溪湖鎮誌